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硅兔赛跑(ID: SV _ Race),作者|王旺,编辑|满满周,钛媒体授权发布。
唉,又一只独角兽撞了,死了。这次轮到科技建筑行业唯一的独角兽Katerra。,了
和其他独角兽之死的故事一样,Katerra短暂的一生有无限风光的时刻,但也让人哭笑不得。
两大利器让建筑成为工业品
2015年,卡特拉的诞生对建筑业来说就像是一剂强心针。图片来源:Katerra
要知道,在今天的技术改造浪潮中,建筑行业是稳坐底线的。根据麦肯锡2017年的调查,过去20年中,全球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而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则提高了3.6%。
背后原因复杂,既有监管严格、经济波动影响大,也有行业内环节相对独立封闭、市场不透明等。由于各种原因,建筑行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工业化、数字化程度至今不高,尤其是建筑环节,仍然严重依赖技术工人。
Katerra利用建筑、物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结合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新模式,又想颠覆传统建筑行业的屋顶。卡特拉的两件法宝,一是“像拼积木一样盖房子”,二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盖房子的方式像积木一样,学名“装配式建筑”。,传统的盖房子方式是把各种建筑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然后按照图纸施工,从头开始盖房子。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的现场施工作业放在工厂前,直接加工制造地板、墙壁、楼梯等模块,运到现场进行简易安装,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装配式建筑不是一个新概念。现在很多住宅和商业建筑都采用这种方式,比如鸟巢、上海中心等超级项目,都离不开组装作业。Katerra能成为独角兽企业,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图片来源:Katerra
如上所述,建筑业链条长,环节相对分离。从设计、采购、总承包、分包到建材生产、运输、施工,每个环节都有很多门道。Katerra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设工厂,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承包从建筑设计到施工交付的全套建筑服务,利用物联网芯片、BIM系统等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让建筑项目更好地协同,提高效率。据说Katerra只需几周就能建起一栋大楼。
20亿融资,败给了中学物理课
结合以上两点,Katerra不仅可以纵向为单个建筑项目节省成本,还可以横向拉通不同的建筑项目,提取共性,将建筑从千层的“项目”变成通用的“产品”。如果Katerra的尝试成功,那么建筑就可以变得像一般的工业产品一样,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复制,实现人类“享受世界之美”的终极梦想。这也是软银等投资机构对其寄予厚望的原因。自五年前成立以来,卡特拉一直由软银、Khosla Ventures和其他知名基金资助,总额达20亿美元,估值为30亿美元。一路狂奔已经成为建筑技术这个艰难领域的独角兽。
Katerra的蓝图如此吸引人,以至于Katerra在2020年濒临破产时,软银还为其提供了2亿美元紧急资金。2019年,Katerra宣布预计2020年盈利,2021年后上市。
>然而,20亿美元融资烧完,Katerra没有等来提交招股书的那天,反而先签了破产保护申请。

软银CEO孙正义与Katerra CEO Paal Kibsgaard 图片来源:GETTY
Katerra突然倒闭的背后推手众多,其中一段缘由最令人唏嘘:Katerra主要经营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施工,却忽略了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
据地产行业媒体The Real Deal报道,Katerra在一个建筑项目中,从华盛顿州开采木材,经公路运输至位于凤凰城的厂房加工,又运回华盛顿州的施工现场。由于两地温湿度差异较大,运抵项目现场的木质墙板全部弯曲变形,无法使用了。2019年,Katerra凤凰城工厂关闭,200多名员工失去工作。在Katerra宣布破产的新闻下,一位目睹过Katerra施工项目的网友强烈批判:项目使用的木材全都弯曲、错配了,没有一块是对齐的。一位Kattera前员工曾对媒体说:公司管理层没有一个懂建筑行业。

图片来源:Katerra
一家玩转物联网、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独角兽公司,竟被最简单的自然规律将了一军,可以称得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了。
创业两大幻觉:认不清自己,看错了别人
翻看Katerra的团队背景,三位创始人着实来头不小。
Michael Marks曾在消费电子制造巨头伟创力担任了13年CEO,Jim Davidson是私募基金银湖资本的创始合伙人之一,Fritz Wolff曾是房地产投资公司的执行董事长。

现任CEO Paal Kibsgaard (左)与创始人 Michael Marks (右) 图片来源:GETTY
三位实业和资本界的老兵,居然在木材受潮的“小事”上阴沟里翻船,令人叹惋的同时,又不得不感慨隔行如隔山,在创业这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中,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令人意外的是,“不经意的疏忽”其实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创业者(甚至于他们的投资人)深深陶醉于颠覆行业、改变世界的性感故事,却因为看不清自己或者看错了别人而落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地。
有些人看不清自己,通常是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比如中学物理没学好的Katerra创始人们。又比如日本公司Seven Dreamers。
这家公司想要帮懒人从家务劳动力解脱出来,制造一台衣物洗护机器人,从洗衣、烘干到熨烫、叠放都可以自动化完成。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蕴含许多精细化的操作,需要引入机械臂、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复杂技术。不考虑技术水平就想大包大揽的结果必然是项目死得悄无声息。
有些人看错了别人,是因为没有真正调研客户,而是主观臆断出市场的需求,并把它作为创业的起点。
比如美国的线上一元店Hollar。Hollar的创始人认为,人们逛一元店一般都会一次性购买大量产品,因此商品的仓储和物流成本就可以被摊薄。可惜事与愿违,消费者的确喜欢在Dollar Tree或者Costco大宗采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Hollar网购时也一定如此。最终,Hollar因为难以控制物流成本而宣布倒闭。

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在国内,因为行将就木而引发小小波澜的共享按摩椅亦是如此。伴随着共享经济而生的共享按摩椅一度受到资本热捧,在全国各大火车站、机场、电影院、购物中心遍地开花。经历短暂的春天后,共享按摩椅因无法解决卫生问题,令有意体验的消费者不得不敬而远之,却变成蹭睡者的天堂。
巨兽倒地,又是套路?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金句还犹在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是,再三见证独角兽倒塌后,我们在“不幸的家庭”身上也少不得看出一些相同的套路。

软银CEO孙正义与Katerra CEO Paal Kibsgaard 图片来源:GETTY
随着更多信息被接连披露,Katerra的面目与过往那些夭折的独角兽越来越相近:
美丽的大饼,捉襟见肘的技术,内讧的创始团队,混乱的管理,以及钞票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木材变形或者其他荒唐的故事,只是它们结出的酸涩果子罢了。
参考资料:
- 1.REINVENTING CONSTRUCTION: A ROUTE TO HIGHER PRODUCTIVITY (McKinsey)
- 2.Warped lumber, failed projects: TRD investigates Katerra, SoftBank’s $4B construction startup (Thereal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