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全球十大股神 中国十大天使投资人

文 | 付一夫

算上世界上一些最伟大的投资者,彼得林奇肯定会占据一席之地。

他是很多人眼中财富的化身。《时代》杂志称他为“第一财富经理”,《幸福》杂志称他为“股票投资领域最成功的人”。他曾经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他凭借出色的投资能力,为整个华尔街创造了惊人的投资业绩:在他掌管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1977~1990年),基金的资产规模从2000万美元飙升至140亿美元,其投资额度清单从最初的40个增加到1400个,13年间,

有人将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与迈克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将投资或足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一门艺术,虽然彼得林奇为了陪伴家人,在1990年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选择了退役,但他并没有闲着。他先后出版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给出了自己的投资思路和选股策略。这些书也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

那个“打败华尔街”的人是怎么投资的?我们不妨从头开始。

1

彼得林奇1944年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全家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替母亲分担压力,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正在读中学的彼得林奇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开始在一个高尔夫球场当球童。他在高尔夫球场跑来跑去,找到了赚钱的球,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当时的彼得林奇绝对不会想到,正是这段球童经历彻底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那个高尔夫俱乐部的许多成员都是当时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经常在打高尔夫球时吹嘘他们最近成功的投资,这使彼得林奇接受了关于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

即使成功进入波士顿学院后,他也没有放弃球童的兼职工作,只是为了继续吸收营养。不仅如此,彼得林奇在大学期间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股票投资方面的课程,并专注于历史、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还学习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

-word" data-gid="13372096" qid="6595557930886501636" mention-index="0">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小试牛刀,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7美元涨到了33美元),收获颇丰。




这笔投资的收益所得,不仅让彼得·林奇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和信念。于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当时的富达公司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这也是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结缘的开始。




进入公司,彼得·林奇幸运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业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学业、服完兵役之后,富达公司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来担任一名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如鱼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长,三年之后就被任命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虽然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但受到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影响,麦哲伦基金的经营正值低谷,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还不断面临赎回压力,而这也给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凭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仅局面很快被扭转,彼得·林奇还将麦哲伦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极的位置,成为了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规模最大的资金,投资效益名列行业榜首。




华尔街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能得到28万美元的回报,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巴菲特索罗斯同期的投资表现,彼得·林奇这个“股票天使”也彻底引爆了整个投资界。




2



与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的拥护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好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总会体现在股价上,利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呈现出复利增长之势,而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资理念。




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找出优质个股的根本在于关注其背后的公司而不是股价本身。很多投资者之所以会犯错误,正是因为他们常常会将股票的价格和股票的实质混为一谈,追涨杀跌,却没能以投资公司的视角去投资股票,致使很多赚钱的机会从指尖溜走,而这也是巴菲特等多位投资大师所倡导的理念。




诚如彼得·林奇所言:




“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家公司,你得弄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样,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不同于巴菲特等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大师。“现代派”的表现在于,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股票,实值股、成长股抑或是绩优股,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一旦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过投资良机。




有人用须鲸捕食式”投资法来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




生活在海洋里的须鲸,并不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选择地快速吞食数以千百万计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将其中的少部分精华留下来,其余的杂质全部排出。类似地,彼得·林奇也是先买入一大批股票,然后经过仔细研究后,最终选择留下其中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股票,其余的则全部卖出。这种投资方法得到了华尔街同行们的普遍关注和追捧。




对于其他人来说,像须鲸那样大面积“猎食”股票并不难,难的地方在于吃进去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处,他特别善于挖掘公司的隐蔽性资产,并发现其潜在价值。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者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女士的丝袜不见得比通讯卫星差”,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进一步分析,“须鲸捕食式”投资法还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个偏好,那就是构建投资组合。




事实上,彼得·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某一种股票或者某一个行业上,他想要的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性风险。如此一来,在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




不过他也认为,完全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样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资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中。他建议,投资时最好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保险。“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尤为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他认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对应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较高;另一类则是业务简单的公司,这与巴菲特的选股理念不谋而合,即业务简单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进行准确分析的公司,投资业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来获得评分”。




这种组合分散的投资方式,对于当前国内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同样简单实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选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于,这类股票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1)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2)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3)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4



比起独到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超出常人的勤奋。




纵观彼得·林奇的投资历程,你一定会发现,他做投资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也不迷信技术分析,既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也不做空头买卖,更不会总是像股评家那样对股票市场高谈阔论。他的成功,几乎都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调查研究,以及严谨周密的分析判断。




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彼得·林奇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寻找投资机会,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国旅游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点,他去公司调研;此外,他每年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交谈,即便是没在阅读或者访谈,他也会花几个小时不停地打电话……




可以说,整个投资界几乎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涉猎范围更广,而这也再度印证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必须要对准备投资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投资者呢?




然而放眼当下,绝大多数人在选股时根本不会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如此细致详尽的分析,他们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买股票,听到了网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唤,感受到了整个股市行情的火热,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跟风者,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即便是花了时间去选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购买一台微波炉的时间多”。如此一来,结果很可能就是赚少亏多,或者干脆就像赌徒一般在股市里碰运气。




此时再来看彼得·林奇为了发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而以下两则轶事,同样能够说明问题:


某次,彼得·林奇从朋友那里听到关于某玩具公司的讨论,便决定到销售这个玩具的商店看看,当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这个玩具商店,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亲身经历而不是道听途说,最终使彼得·林奇相信了这家公司,并果敢地买进该公司股票。




还有一次,在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彼得·林奇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足足住了三夜,同样是为了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投资决策打基础。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与其他投资大师们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


2、《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


3、《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