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动就业 “路线图”明晰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2020年2月份新增就业减半,调查失业率冲至6.2%的历史最高值,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2021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如何保住这一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目前,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快速增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联合印发 《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 ,明确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本期,我们将就创业如何有效带动就业、这将带来哪些新增长点等问题进行探讨。
王阳
创业行为之所以能够在带动就业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主要原因是创业企业大多数设立门槛低、创设成本小,而且具有普适性,即适合各类群体的劳动者,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业型企业的起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的开局之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力度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促进创业、促进就业的任务,支持重点群体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势和特点,明确提出依托群众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安排部署推进我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呈现出诸多亮点。
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是促进就业的关键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靠创业,所以创业是就业的源泉,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鼓励创业纳入国家发展政策。“十三五”以来,我国着力改善有利于劳动者参与创业的政策环境,包括破除制约劳动者创业的制度性障碍,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和登记失业人员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引导城镇失业人员等各类人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社会弘扬创业风尚,培养创业意识,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大规模减税降费相结合,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设立涉税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1000多万个,呈现出活跃度高、活力强、增长好的特点,有效发挥和扩大了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
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创业收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也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追求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就业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又称为物质效益,即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益,是创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创业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即能够促进就业、推动城市化和改善社会福祉。当前,创业社会效益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三个。第一,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快速增长。创业型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的报告称,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的就业数量为5.99人。创业行为之所以能够在带动就业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主要原因是创业企业大多数设立门槛低、创设成本小,而且具有普适性,即适合各类群体的劳动者,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业型企业的起点。
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办环节大幅压减,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新设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市场活力极大释放。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企业开办时间由“十二五”末的平均30多天压缩至4天以内,市场主体由“十二五”末0.77亿户增长到1.4亿户,年均净增市场主体1247.7万户。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具有贡献积极。
第二,创业优化社会结构,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伴随创业浪潮,大量企业在城镇建立,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张,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比例显著提高。2019年,城镇就业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7.1%,比2015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就业呈现稳定的城镇化趋势。
同时,创业促进了多元经济的形成,增强了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稳定性。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推动下,围绕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信息服务与传统产业结合萌生了无数以消费者为中心,由消费者驱动的独特的创业环境。创业企业要盈利,就要寻找有利可图的新商业模式、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创意,通过主动捕捉这些机会和缺口来寻找商机。为此,基于灵活性的需要,创业企业在规模上通常以中小微企业为起点。由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更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因而成为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电商网购、线上服务、平台配送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就业拓展了新空间,各类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第三,创业提高长期报酬,促进社会融合。一些经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创业者的长期报酬高于就业人员,非物质报酬显著提高。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等创业者之所以投身创业,是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创意、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愿景,是对个人能力的充分展现。他们带着优秀的创业项目,创建的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未来可能发展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企业、领域内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甚至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麦可思的调查显示,从长期来看,毕业3年内一直在创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都高于就业工资。
此外,以低技能就业者为代表的被动型创业者,包括大量街头服务者、散工、店主、批发商、流动摊贩及私营业主,创业使他们更好更多地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社会凝聚力。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对于残疾人来说,创业比就业的难度更小,网络创业尤其明显。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每年大概有100多万大学生难以在传统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了庞大的高技能人力资本储备。通过创业,许多大学生把自己专业所学或者好的创业项目转化为创业公司。同时,部分教育收益率较低的专业和院校的大学生在准确接收市场信号的基础上选择通过创业取得更高的收益率。对于女性创业者,得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及更加平等、自由和灵活的工作岗位。

社会服务领域是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在线教育、智能体育、智慧家政、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托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线上回收等领域的服务需求激增,但是优质的服务供给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业。
“十四五”时期,社会服务领域是广大创业者实现梦想、贡献社会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试点,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使各类市场主体可以开发同步课堂、远程手术、远程监护、数字旅游、实时调控、演艺直播、高清视频通讯社交等应用,改善服务产品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完善政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基本的“安全网”
在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政策的实施中,需进一步简政放权,拓展创业空间。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创业活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制环境是激励创业的基本要素,也是对所有创业者一视同仁的普惠性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稳步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非禁即入的方式有效降低创业门槛。切实推动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创业者分享改革红利。
同时,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改进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基本的“安全网”,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机会均等,提高社会流动性,实现人尽其才。加大对初创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结构性减税定向扶持创业企业。完善融资渠道,加强对创业者的金融支持。探索高新区等产业园区改革,充分发挥其对创业的孵化和促进作用。
此外,加强对重点人群创业扶持,降低创业成本。从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创业积极性出发,在提供公平创业机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劳动者、尤其是大学生、出国留学归来人员、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以及科技人员等四类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创新。通过改革人事管理、技术转让、股权制度等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村青年的专项创业引领计划。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编辑:赵涵
审核: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