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吴世南
编辑|袁岳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生殖道的第一大恶性肿瘤。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然而,与其他癌症不同,宫颈癌的病因非常明确。世界上99%以上的宫颈癌病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有关(人乳头瘤病毒)。这一特点使我们能够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HPV暴露有两个高峰期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体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乔教授介绍,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性中存在感染的一个特点,即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型”:第一个高峰为“15-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与西方国家的女性不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30岁前达到高峰,30岁后逐渐下降。
“双峰”现象使我国宫颈癌的防治更加困难,这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HPV疫苗的帮助下,成年女性也有了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然而,中国大多数适龄女性并没有为自己配备这种“武器”。
宫颈癌防治“三部曲”
今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推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这是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消灭一种癌症。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赵云教授介绍,疫苗接种、筛查和治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关键举措。这也是宫颈癌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高危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引起的,其中HPV16和18是主要的高危类型,导致我国84.5%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尽早接种HPV疫苗,加强一级预防,是摆脱宫颈癌最重要的一步。女性应该建立自己的宫颈癌第一道防线,积极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尤其是年轻女性。
二级预防:为时未晚
女性性生活后需要定期宫颈癌筛查。有效的宫颈癌筛查可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可以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性生活的女性有患宫颈癌的风险。建议25-65岁筛查宫颈癌,或性生活3年后开始筛查宫颈癌。
如果条件允许,30岁以后的妇科检查可以结合人乳头瘤病毒和细胞学检查。前者可以查出是否有病因,后者可以从细胞学层面观察是否有疾病。也可以每3-5年做一次人乳头瘤病毒试验,如果是阳性,那就用细胞学分流试验。如果两项联合筛查指标均正常,则每五年检查一次,直至65岁。之后,如果过去10年的筛查结果正常,没有癌前病变史,可以停止筛查
查。三级预防:无奈之举
三级预防其实就已经进入到治疗阶段了,这是患者和医生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无奈的。如果发展为晚期癌症并扩散至其他器官,只有20%的女性存活期能够超过5年。
“从上述三大举措可以看出,接种HPV疫苗是目前预防宫颈癌最有效和最有成本效益的方式,通过免疫接种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不仅能使个人免遭疾病痛苦和死亡威胁,还可以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乔友林说。
性暴露后的女性不要再等了
针对HPV疫苗,不少女性在考虑是否接种时,都会有很多疑问,其中最疑惑的就是“有了性生活/生了娃,还用不用打?”
对此,赵昀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宫颈癌疫苗在性暴露前接种效果更好,即在第一次暴露于HPV感染前接种,大部分国家免疫计划也都是针对青少年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性生活就不用接种了。筛查和疫苗两者结合才是最好的预防方式。“我国HPV感染大多是单一型别,如果感染了一个型别,这时打了HPV疫苗,就有可能有效预防其他型别感染。所以我从来都是建议尽早接种、尽早获得额外的保护。有了性生活的女性就不要再等了。”
那么,是不是价数越多,保护效力越好?
实际上,当前国内上市的HPV(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在免疫原性以及预防16、18型HPV相关宫颈癌的效力和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别。
此外,赵昀提醒女性朋友,除了疫苗,避免多个性伴侣不洁的性行为和正确使用安全套也非常关键,这是切断感染源的举措,能从根本上避免感染H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