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风筝DIY”:体验创意手绘和传统文化之乐
渤海新闻网讯(记者鲍)3月24日下午,唐山劳动日报20名小记者在唐山市传统文化体验馆开展了一场精彩的“风筝DIY”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对民间传统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独立动手和创新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活动开始前,传统文化体验馆的老师让小记者自我介绍。我看到小记者们井然有序地站起来,面带微笑,举止大方,声音洪亮。简单地报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后,还不忘说出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可见小记者的优秀品质。“风筝最早出现在中国,它存在于2000多年前。你知道那时候是什么做的吗?”老师话音刚落,几个小记者就冲出来喊“木头”,老师夸孩子们知识储备丰富。
“是的,在造纸术发明之前,风筝是用木头和竹子做成的,叫做木鸟和竹喜鹊。它最早用于军事测量和信号,在唐代成为一种娱乐工具。唐宋时期向世界传播,并向国外飞机方向发展.风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听完老师的讲解,记者们频频点头,不时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笔记。
当天,体验馆老师为年轻记者准备了传统的北京沙岩风筝。孩子们玩着四个未成形的风筝骨架,开始研究图案。“这是燕子的头和身体,这是尾巴。”“你是两条龙和蝙蝠!”在分发颜料和笔的同时,老师介绍了图案的含义:“中国传统风筝一般被赋予吉祥的祝福,严复是最具代表性的。蝙蝠取谐音‘幸福无处不在’,龙代表龙凤,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画画了!这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博物馆瞬间安静下来。小记者们在仔细观察样图的同时,小心翼翼地蘸取颜料,大胆地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赋予图案。勾勒出红绿对比色的眼睛,粉桃颜色过度,牡丹花瓣边缘处理.“上色时颜色不宜过浓,否则会影响飞行效果。”“冲洗完笔后要挤水,以免颜料太湿容易干。”按照老师的指导,小记者们埋下头,认真作画。
手绘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是“绑风筝”。为了避免竹签伤手,老师指示年轻记者戴上五指手套。孩子们蹲在地上,把风筝骨架翻过来。最初的“器官”都在背面。与骨架相连的是一根小小的塑料管。找到关键部位后,记者们表现得像变魔术一样,漂亮的风筝很快就被绑了起来。
两个小时的风筝DIY结束了,小记者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开心的合影。“当然,你自己做的风筝一定要在广场上飞。”“这次我很高兴在风筝上画画!没想到小风筝还有这么多知识,凝结了太多古人的智慧。”家长们看到孩子做的风筝也非常自豪,表示这种活动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还锻炼了孩子的手和大脑,丰富了孩子的课外生活,希望以后能参加小记者活动中心的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