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8日电(记者王晓宇)2021年7月16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在京召开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OP)学术会议,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减盐、减油、减糖”的具体要求,积极推广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来自政府、学会/协会、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3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姜瑜、中国营养学会副会长杨晓光主持。
会议开始,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张兵作了题为《预包装食品消费现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的报告。他强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食用方便、易于储存的预包装食品,中国居民通过预包装食品摄入的钠、脂肪和添加糖正在快速增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监测与评价司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营养处处长徐娇作了题为《公共营养的国家战略: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和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报告。她强调,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健康负担,预包装食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位于食品包装正面,通常简单直观地呈现盐、糖、脂肪等产品的营养含量或营养质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相对健康的预包装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改善个人饮食结构,促进人们健康。智利、英国、法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相关经验可以为引入适用于中国的食品包装正面标签制度提供重要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营养项目技术官员崔莹介绍了食品包装正面标签及其国际使用现状。她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食品包装正面标签制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发自己的制度。世卫组织建议使用简单实用的评价正面标志,帮助公众简单快速地选择更健康的食品,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和与饮食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食品包装正面标志,减少食盐摄入,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之一。根据国情制定的鉴定制度也应该适用于所有人。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体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张娟副教授带来了《我国落实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现况分析》报告,并分享了其团队于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六省开展的食品包装正面标签调查项目的研究成果。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购买预包装食品的现象普遍,83.9%的公众每月至少购买一次预包装食品。一般认为,食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预包装食品是影响健康饮食的重要因素,但普遍缺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辨别能力。公众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对现有的营养标签不够重视。虽然近四分之三的公众报告知道营养清单,但只有约60%的人在购物时阅读营养清单,每五个人中只有两个人能理解营养清单。此外,近80%的公众表示希望推广食品包装的正面标签。基于调查结果,她还指出,虽然常说“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食品包装的正面标签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相对健康的预包装食品,改善其饮食习惯,促进人群健康,促进生产企业的配方改进,使产品更健康。
在专家座谈环节,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疾病中心主任吴静指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重,不健康饮食尤其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因素。在当前的慢性病防控中,必须强调“慢性病防控营养第一”,饮食在慢性病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三减(减盐、减油、减糖)”。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支持的环境和友好的环境;第二,提高知识的可及性,加强学术研究;最后,积极推广学术成果。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阳峰教授强调,不健康饮食是导致慢性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居民的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超重和肥胖的问题却在增加。盐、油和糖的过量摄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解决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其实在公共卫生领域,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是低投入、大效果的群体干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以图形的形式简单直观地呈现产品的营养含量或营养质量信息,对于引导消费者购买相对健康的预包装食品,特别是预防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环境来使我们的饮食更健康,这样我们就可以
的健康也得到改善。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慢病组负责人印曦提到,食品包装正面标识是防治慢性病、实现减盐目标最划算的措施之一,同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研究显示,食品包装正面标识既有益健康,又不会对就业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潘琦主任医师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从慢性病防控的角度强调了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干预超重肥胖,尤其是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性。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新生力量,是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后备军”,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饮食引导,而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就是一个有效手段。而从疾病管理角度出发,作为临床医生的潘主任也倡导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来帮助管理慢性病,并帮助慢性病患者选择对自己健康更好的食品,这也更有利于他们的预后。同时,企业也有责任去纠正食品可能产生的不良健康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从儿童肥胖的角度,分享了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必要性。食物环境是致肥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已经超过10%,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也近20%,这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严峻危害。国家非常重视要将儿童肥胖防控关口前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健康行动也已将儿童肥胖防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因此,通过食品包装正面标识提高儿童和家长选择健康预包装食品的能力,给儿童提供选择更健康食品的机会,是迫切需要做的工作之一。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符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的新要求。2021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而食品中“三高”(高脂、高糖、高盐)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从保护儿童健康的角度看,明确对“三高”做出警示性标识就属于儿童食品应标明的注意事项,未保法的上述规定意味着对儿童预包装食品进行正面标识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就需要为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提供标准。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也要尽快把这一条款有效落实下去。
近年来,中国的预包装食品消费快速增长,肥胖和与膳食相关的疾病负担也尤为突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即是利用法律法规落实推行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减少对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预包装食品的需求和供应。
事实上,已有多方专家呼吁推进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落地。2020年10月17日,在世界高血压联盟在北京举办的2020年“世界高血压日”系列专题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营养学会等中国医学专业团体共同发出倡议,支持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的开发和实施,以帮助广大居民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值此《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修订之际,专家倡议推动我国加快落实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帮助消费者做好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健康饮食,减少慢性病风险,突出解决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编辑:富文佳 徐锟)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