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北京商业
疫情之下,2019年刚刚进入“世界500强”的华夏保险,开启了自己的新时代。4月21日,华夏保险内部一则鼓励干部无薪离职自主创业的通知在市场上引起广泛讨论,有业内人士质疑这是“变相裁员”。其实对于华夏保险来说,降薪裁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初,华夏保险关于裁员控薪的通知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在鼓励干部留职停薪的背后,华夏保险也面临着经营压力大、转型路径不确定等问题。与此同时,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大趋势下,昔日规模庞大的全能保险公司也逐渐崭露头角。
鼓励无薪休假重新创业
4月20日,华夏保险内部发行《关于鼓励管理干部停薪留职自行创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公司经营利润压力加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为优化干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励乙类及以上干部(特别是45岁以上)选择无薪离职,经批准后自主创业,期限不超过三年。《通知》问世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讨论。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公司的市场化行为”,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直言,这是“变相裁员”。
4月21日,针对发行上述《通知》背后的原因,华夏保险今日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作出上述决定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尊重一些同事自主创业的决定。其次,面对市场竞争和人才挖角。此外,是支持各单元独立运行,缓解压力,提高效率。
“近年来,公司实行市场化改革,减少业务单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总部各部门和分公司各单位的工资总额采用实变量分离法计算提取。在这种情况下,各单位也希望有合适的政策来缓解一些成本压力,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弃前进。”华夏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知》的执行情况虽然还不得而知,但华夏保险降薪裁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9年1月,华夏保险发布《关于减编减员控制薪酬的通知》,表示将裁员5%或降薪成本5%,这也让华夏保险成为第一家明确发文裁员控薪的保险公司。当时,华夏保险总裁也表示,要向任学习,“放弃平庸的员工”。据华夏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措施已经落实。
全民保险“抬头”
无论是优化行为还是变相裁员,华夏保险总会在业绩中找到一些逻辑。华夏保险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寿险公司。2019年,华夏保险在《财富》年成功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42位。但在2019年寿险公司“大丰收”的背景下,华夏保险未能实现净利润的快速增长。
根据华夏保险披露的2019年偿付能力报告数据,华夏保险2019年累计保险业务收入1827.95亿元,同比增长15.49%。同期累计实现净利润7.16亿元,同比下降77.16%。但据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寿险公司净利润达到2429.19亿元,较2018年的1165.65亿元同比增长108.4%。
至于净利润增速与行业“脱节”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今日发来了华夏保险的专访,但在新闻稿发布前并未收到回复。
此外,华夏保险曾经赖以发展的万能险,也成为行业趋势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掣肘”。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保险业回归的背景下
据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一项点对点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华夏保险万能险新增收入约为190.91亿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461.02亿元的41.41%。从2019年前两个月和2019年全年来看,这一比例分别为30.61%和31.76%。换句话说,今年以来,华夏保险旗下的万能险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经营万能险对公司的投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投资收益率和流动性的问题。因为万能险有预定利率,加上销售费用,公司需要用投资来覆盖保单成本,结算利率有高有低。它直接影响退保率,也与现金流挂钩。其中,投资组合需要关注现金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所博士陈晖说。
数据显示,华夏保险2019年现金流量净额为-101.85亿元。对此,公司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债务方面,2019年公司业务现金流呈现净流入,全年业务发展平稳好转。在投资方面,资产现金流呈现净流出,20
19年资本市场出现阶段性机会,公司适时调整短期投资策略,在一些关键时点增配股票类、债券类资产等,账户仓位随之提升,买入资产规模较多导致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加速线上转移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华夏保险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短期内公司经营面临着一定压力,业务平台出现了一定波动。为将疫情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化危为机,公司积极调整思路,推进科技赋能保险产业链,加快推动线上经营转型,基本实现平稳过渡。总体来看,各项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公司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事实上,早在2017年华夏保险制定“1212战略”五年发展规划时,战略核心即是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2018年,该公司寄希望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至各大营销和服务场景,重塑业务模式;2019年度计划工作会议上,华夏保险将发展愿景升级为“青春化、科技化、生态化”。如今科技转型三年,成效如何?对此问题,该公司并未进一步回应。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面对科技转型,险企需要基于相关的业务搭建相关的科技团队,开发或者采购相应的系统等,同时也需要时间、人才、资源、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此外还需参考市场情况、监管态度等因素,而科技要转化为产能落地开花并不容易,通常汇聚资源优势的大型险企更容易成功。
此外,对于寿险公司转型,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指出,险企应该走差异化道路,寿险产品过于标准化,各个第三方公司通过保单责任分拆,把产品解析得很透彻,如果片面转化为价格战肯定不是均衡市场的结果,各个中小险企重点应该是找特色,在经济大行业背景的非上升期,除基础生命保障外,一方面应注重保收益,另一方面则是提供特色服务,找到创新点,例如,通过风险管理,实现服务的增值,或者借助保险科技来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保险大股东也一直“悬而未决”。继华资实业、中天金融相继抛出“入主”计划却双遭搁浅后,去年8月,市场再次传出正大集团收购华夏保险30%股权的消息。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