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共享厨房”做饭。本期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海北,湖北大学大四学生,经营着一家“共享厨房”。
21岁的杨海北所做的,就是把家乡的味道变成创意。
这个唐山男孩是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吃不上家乡的菜,他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家“共享厨房”。
操作方式是学生可以提前预约,自带食材,支付10元的使用费,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自己做饭。
共享厨房目前位于湖北大学食堂。不过,武汉其他大学的学生也会来“早试”。他还计划将共享厨房推广到武汉的其他大学。
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杨海北表示,“共享厨房”是为大学生服务的,现在还在亏本,但会继续这样做。
初衷是怀念家乡的烹饪
新京报:建立共享厨房的初衷是什么?
杨海贝:刚开始想吃家常菜,但是湖北没人,宿舍不支持高压电做饭。经常点外卖,觉得不卫生,不放心,就有了这个想法。
新京报:你最想吃什么家乡菜?
杨海贝:饺子、韭菜盒子等。
新京报:你平时在家做饭吗?
杨海贝:是的,我从小就做饭。我妈妈中午回来晚了,所以我会去做。
新京报:所以我想成立一个烹饪场所?
杨海北:如果真的要这样做,还是要服务好大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就餐环境。而且我希望通过自己做饭,可以磨炼大学生,提升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
新京报:团队是怎么组建的?如何分工?
杨海贝:他们都是我的同学。提出这个想法后,他们觉得可行,就一起合作。我主要负责厨房店面的安全,他们主要负责网上宣传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学校在准备过程中给了足够的面子
新京报:共享厨房的想法酝酿多久了?
杨海北:半年时间,前期准备比较复杂。
新京报:准备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
杨海贝:我是学生会公权部的大一新生,一直和餐饮中心联系,帮他们做宣传等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个想法提出后,我写了很多材料,提交了一个方案。他们给了我足够的面子,同意给我这样一个实验的地方。
新京报:有什么困难吗?
杨海北:第一,学校空间比较紧张。我给这个地方提交了很多材料,还没来得及拿下来就和学校有了一些接触。二是线上操作难,微信上一些小程序难。我是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自学过程比较困难。在为小程序做框架之前,我也咨询过一些人。
font-size:15px;">新京报:现在的地方够吗?怎么保证有序使用?杨海北:这是实验的地方,在学校风华园食堂三楼。五十平米左右,一个灶台最多25人,以后会换个大的场地。
从准备食材到收拾厨房,十几个人一大桌要三四个小时,两三个人的话也得一小时左右。所以现在采取线上预约方式,进行有效分流。
收益情况“亏本亏本亏本”
新京报:共享厨房运行多久了?进展如何?
杨海北:运行了一个多月,大体还可以,挺顺利的。不过现在是暑假,食堂里面也正在装修,多少会受一些影响。
新京报:“拎菜就做”,交10块钱使用费,现在收益如何?
杨海北:亏本、亏本、亏本。前期投资买打发机、烤箱、冰箱,以及做宣传大概投入一两万,现在还没有收益。
新京报:后续运营的收益问题怎么解决?
杨海北:想采用年卡、月卡模式,像健身房一样,这样也可以培养大家使用共享厨房的习惯,随时可以来,也可以把食材储存在这里,能保证客流,提高共享厨房的使用率。
新京报:以后推广有什么打算?
杨海北:会在武汉的高校发展,只针对高校人群。目前在和风投联系,有风投的话在武汉其他高校推广,速度会更快一些。
新京报:走出湖北大学依托,想过去其他学校会遇到的困难吗?
杨海北:其实这个共享厨房,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对学校培养学生有很大帮助,可以让宅在寝室的学生走出来,而且自己做饭吃着也放心,学校不会有反对意见的,这可以说是学校的一门选修课。
“要把共享厨房做好”
新京报:以后有什么打算?
杨海北:会继续把共享厨房做下去,继续创业。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是年轻人该做的事情?
杨海北:年轻人要有创新的精神,不能墨守成规,要有点想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接触新事物感觉很好,这个过程收获很大。
新京报:“红了”后有什么变化吗?
杨海北:看到这个项目受到这么多关注,对项目越来越充满信心,觉得更要把它做好。报道后,下面有很多评论,我会一一翻看,评论提的建议都会借鉴,有些之前没考虑到的问题,也会考虑一下。
新京报:学校、老师和同学怎么看待?
杨海北:学校非常支持大学生创业,现在项目比较火,学校比较关注,校记者团也一直在做宣传;老师也表示这是对学生的锻炼,会经常给予意见和建议;没来过厨房的同学,很多都加我好友打听相关事宜,来过的会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同学们看着自己学校因共享厨房在网络走红,也有满满的荣誉感。
新京报:你怎么定义自己?
杨海北:一个实在人。
■ 观点
“共享厨房”须避免安全隐患
对于创办共享厨房,校方提供很大支持。湖北大学后勤集团郭姓经理说,共享厨房这个想法新奇,很符合当下大学生创业潮流,正好后勤集团有一块地方,于是一拍即合。
对于共享厨房的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他提到,后勤集团会派专门人员监督,共用的油、调料等是统一招标采购,包括学生自己带的菜,也会帮忙查看,以确保食品安全。
共享厨房的模式是否具备推广条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这是个很好的尝试,但建议不要盲目跟风。
“这个模式的推广存在一些问题。”他说,首先是客流量,偶尔做一次饭还可以,但持续性不能保证,且学生不如学校专门厨师做的好吃,所以后续推进可能比较困难。
此外,难以控制的因素太多,尤其是卫生问题。共用的油、米、酱油、盐等,使用、存放都存在卫生隐患,厨具使用后清洁、消毒是否到位,谁来监督?依托学校、学校做把关,但责任如何划分,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制约共享厨房的推广、发展。
本版采写/新京报见习记者 王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