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者的能力 技校创业者

新华网金华11月11日电通过教育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不是传说。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五金工业城市永康比比皆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承载着数以万计的小康梦想。2007年以来,浙江省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江西、云南、贵州贫困学生,用“技能”赋能,用“技能”脱贫,走出了“教育扶贫”的实践之路。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技能脱贫是‘后扶贫’时代消除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忠宝认为,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通过教育促进脱贫的有效途径。

实施东西部合作计划迎接云南梁河学子(程新荣)

“教育扶贫:通过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

一个是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拥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五金产业市场,一个是等待脱贫的人口大城市。通过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把原本不合拍的城市连接起来,让贵州、云南、江西的贫困学生在永康“获得”了技能,“坚定”了志向,“丰富”了家庭。

永康职业技术学校采用教育扶贫,起源于2007年。学校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扶贫帮困,首批招收10名学生学习数控。

谈及初衷,王忠宝表示,作为五金行业的“发源地”,永康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此外,扶贫从教育开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开展了艰苦的脱贫攻坚战。当前,中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冲刺期。

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当初入学的10个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辍学的。职业技术学校就是给他们“补钙”来“强健骨骼”。“钙”是指技能,“骨”是指对社会的就业能力。

早在2007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首批招收的10名学生,学校就尝试了车间师傅结对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全部纳入机电辅导班。经过三年的培训,所有的学生都在永康就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10名学生中有8人成功创业,成为企业主或公司高管,2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此外,学校还结对帮扶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如云南新平职业高中、新疆温宿职业技术学校、阿克苏职业中专等。并为这些领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骨干和企业家。

王忠宝认为:“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培养一个学生上大学不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教育培养一批人,改变家庭命运,才是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只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有文化有知识,就有发展的希望。”

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才是提高贫困人口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贫不是给十几二十万,而是用‘造血’代替‘输血’,用‘授人以鱼’代替‘授人以渔’。”王忠宝对此深有体会。

通过技能提升,可以摆脱家庭贫困,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刘文华来自江西省的一个单亲家庭,是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后,她就读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不久,她联合创办了一家企业

位于“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城市、中国“硬件之都”的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智力与技能并举,描绘了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

赵庄老师在烹饪课上为云南学生“开了一个小火炉”(会计与旅游系)

p>

职教的“技”让教育扶贫走得更快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育扶贫”中,永康职技校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东中、东西协作经验。可简单概括为:双元共育、三场共训、四能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永康职技校副校长胡赞看来,找到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点,才能为本土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东西协作的“后脱贫时代”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为此,永康职技校全面打造“校企合作、知能并重、学训交替、实境育人”的培养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该校与模具、汽修、门业等各大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中国步阳集团、浙江飞剑工贸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冠名班,合作班级中就有不少来自于云南和贵州等地学生。


中国步阳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程明松说,目前该集团在永康职技校开设的冠名班中,已招收了不少学生,这批学生对企业文化更具有认同感,对企业流程更为熟识,在操作上更易掌握,“永康职技校培育的技能人才,很好地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


“这不是单赢,不是双赢,而是多赢。”王钟宝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以职业教育为抓手的“教育扶贫”,可以让家庭、学校、社会实现多赢。借助职业教育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中西部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靠技能脱贫是‘后脱贫’时代取消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王钟宝还认为,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


而在职业院校,“深耕”技能人才培养是其啃好“教育扶贫”硬骨头的关键。


为此,学校还创设“技术难题攻关场”“新品研制试验场”“技能人才训练场”三大功能场,全面承接和引入精密加工、技术改进、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项目,培养“四能型”(能操作、能设计、能创新、能协作)五金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该校,有一幢建筑频频吸引来访者的目光,那是该校的“模具产学研中心”,是浙江首批产学研联合体建设项目。据悉,中心的模具车间直接承接企业模具制作业务,数控生产车间每年生产100多种150万件以上的产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2017年从永康职技校毕业的云南小伙刘承京,一边在企业上班,一边还在该校实训基地忙碌着。现在的他,已不仅仅是一名毕业生,按照他的话来说,要把社会上学到的和课本里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实训老师”的身份教学弟学妹。


可期待的是,今年10月底,永康职技校在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三名”工程建设(名校、名师、名专业)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双高“工程建设(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的新阶段发展目标。


职教扶贫结硕果 社会培训“助攻”技能


“如果没有来到这里,我还会跟着我爸爸一起放牛。”就读永康职技校汽修班的赵仁锦,来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东西部协作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辍学在家。刚来永康时,他还是个腼腆的小伙子,说起话声音很轻。


来到学校后经过两年的学习,技能水平提高很快,获得了金华市技能比武油漆项目三等奖、永康市一等奖。本学期在永奥奥迪4S店顶岗实习,已成长为油漆车间技术骨干,时不时还要去指导其他同事。


“在学校帮扶前,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靠技艺,自己当老板。”回想起因贫困辍学的那段时间,毕业生刘家煌仍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如今,他已在永康开办了一家模具加工企业,年收入约70万元。


除却自主创业外,永康职技校的多位班主任告诉记者,通过技术的“赋能”,很多从职技校毕业不久的学生月薪就能达到1万多、2万多,以自身的技能帮助家致富。


“在一些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二等公民’,但在我们看来,职业教育恰恰是普通学生的‘二次选择’,它注重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从大有可为变成大有作为。”王钟宝说。


如今,在永康职技校5000多名在读学生中,近900人是来自云南、贵州等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怀揣“技能”走向社会。


助力教育扶贫、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是永康职技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


在“十四五”新时期,王钟宝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除了让云南、贵州的学生到永康就学外,还要将永康的教学新模式“搬”到当地去,落实精准教学。


据了解,永康职技校在未来三年时间内,计划与2所滇黔学校开展结对办学,每年招收 “昭通班”“毕节班”的学生。与此同时,还将为当地进行为期三年的社会培训,预计总培训量达30000人以上,每年培训10000人以上,实现以“技”脱贫。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付出助力“后脱贫时代”的滇黔地区家庭。(完)(谢盼盼)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