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猫咖创业计划书范例,猫吧创业计划书范文

出品|创业前沿

作者|冯玉

编辑|鸡蛋管理器

精品咖啡,曾经被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似乎起死回生了。

从去年开始,咖啡这个慢行行业进入了“快车道”:前沿品牌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速溶咖啡和精品咖啡,新品类也不断涌现。资本正在疯狂地投入资金,押注于几年后可能出现的万亿美元咖啡市场。

而它们的唯一共同点是,言必提及“精品”。

过去,精致的咖啡可能藏在小巷里的网络名人咖啡馆里,咖啡馆的负责人大多是用头巾绑着故事的文艺青年;现在,精品咖啡的标签已经从网络名人身上褪去,走向街头巷尾,也零星分布在商场.精品咖啡的新态度是积极破圈。

放眼全国,上海的咖啡市场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但也受到了极度的“牵扯”。超过333,548,000家精品咖啡馆挤满了梧桐树下的老房子和街道。由此,上海涌现了一批前沿精品咖啡品牌,如and、Eagle Set、钱明咖啡等。

在这个咖啡离不开“精”字的时代,精咖啡的市场集中度是否被“稀释”了?声称单店估值超过星巴克的《风尚》是资本的产物吗?万亿咖啡市场是个伪命题吗?

1、“起死回生”

精品咖啡不能随便定义,它的概念和标准可以追溯到1974年。

当时,美国人欧娜努森(Erna Nussen)在杂志上提出,优质咖啡豆应该与普通的商业咖啡豆区分开来。几年后,在它的推动下,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成立,后来被世界公认为精品咖啡组织。

SCAA将优质咖啡定义为“咖啡农和咖啡师必须追求高质量标准”。采购生豆过程中注意产地,然后进行浅烤,保持咖啡豆原有风味,这样熟豆的评价可以达到80分以上的标准。在提取和酿造过程中,咖啡师应使用合适的仪器。当然,好咖啡

的品鉴并不停留在产品本身,还有关于咖啡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简言之,精品咖啡需要提供比连锁咖啡和速溶咖啡更好的体验。


个体体验虽有差异,但从采购生豆的质量可以对精品咖啡做第一道把关。


“如果想节省成本,市面上可以买到十几元、二十元一公斤的豆子。优质商业豆的价格大约在50、60元/公斤,起步价在80元/公斤左右的咖啡豆可以入围精品咖啡豆的范畴。”某精品咖啡创始人刘豫对「创业最前线」表示,但很多小白用户并不喜欢精品咖啡豆里面的果酸味道,反而喜欢20元的豆子,其口味相对较苦,符合大众对咖啡的想象。


觅蜜咖啡&无限福气品牌创始人邹旸在贵州市经营着两家精品咖啡馆,她从2014年开始创业,不久前刚获得了2021C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全国总冠军。


“我们店内单品咖啡生豆的价格基本在30元左右,少部分豆子来自云南,不需要缴关税,再加上较低的运输成本,因此价格较低。”邹旸对「创业最前线」表示,“从非洲采购的咖啡豆性价比也很高,生豆价格则在100元/公斤左右。”


但事实上,对于咖啡豆的品质究竟如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无从分辨,因为精品咖啡出现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最早雀巢以速溶咖啡敲开中国市场大门,随后星巴克将商业咖啡引入中国,并用5000家门店为消费者打下了其“第三空间”的烙印,那时,喝咖啡还是一件有“逼格”的消费行为。


2010年之后,随着韩剧文化在国内兴起,一批韩系连锁咖啡馆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瞄准了都市白领女性,更具有社交的意味。其中,韩国最大连锁咖啡店CaffeBene(咖啡陪你)在2012年进驻北京。


2017年,瑞幸叫板星巴克,以低价补贴和开小店的形式疯狂复制,为中国本土咖啡的发展立下了一块里程碑。


事实上,在2010年前后,精品咖啡就已陆续出现,但彼时连锁咖啡品牌还在教育市场,这些小众的精品品牌尚处在边缘地带,大多以独立咖啡馆的形式藏身街头巷尾,精品咖啡的概念也被市场忽略。


一方面,精品咖啡向来是最吸引咖啡发烧友的创业项目,但个人爱好变成一项事业后,就要面临商业市场上诸多残酷的挑战,比如精品咖啡门店的租金和原料成本高,单价也高,人流量有限,因此,不少独立品牌最终都以倒闭收场。


“早期精品咖啡馆选址更倾向于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胡同,租金相比商业中心低,后期赶上城市胡同整改,这些政策因素对当时的咖啡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邹旸说道,“精品咖啡的概念兴起后很多创业者也接连涌入,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咖啡品牌的租金成本,加重经营的困难度,使得很多精品咖啡也就销声匿迹了。”


但另一方面,市场上也不乏恰好躲过了“前线的厮杀”而存活下来的精品咖啡品牌,此后资本“众里寻它千百度”,就抓住了这些精品咖啡“遗孤”。


2016年前后,资本终于有了新标的。主打极致性价比的Manner最早是上海胡同里一家2平米的档口店,在获得今日资本的投资后,又接连获得淡马锡、美团龙珠、字节跳动等知名机构投资;精品连锁咖啡品牌鹰集在6月刚刚披露了一笔融资,金额未知;成立于2017年的M Stand也于今年1月拿到1亿元A轮融资。


图 / Manner北京来福士店


当然,资本撒钱并不只是单纯为了寻求咖啡市场的新增量,而是期待能踩中精品咖啡的市场“爆发期”。


客观来看,目前精品咖啡馆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德勤《中国现磨行业白皮书》,中国咖啡馆市场当前连锁率低,连锁品牌仅占所有咖啡馆数量的13%。尤其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独立咖啡馆占比高达97%,多以类似上岛咖啡、两岸咖啡等老式咖啡主题简餐餐馆为主,精品咖啡馆如鹰集咖啡占比不足1%。


但重要的是,咖啡产业供应链的逐渐成熟降低了品牌的准入门槛,例如成熟的烘焙工厂、成体系的咖啡师培训以及云南咖啡豆种植的日益标准化,则是精品咖啡市场有望迎来爆发期的根本原因。


2、精品咖啡“快消化”

从行业角度来看,供应链的成熟还代表了另一层含义——精品咖啡开始走下“神坛”了。


无论是速溶咖啡还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商业咖啡,在茶文化盛行的中国市场,都算是舶来品。因此在早期教育市场阶段,喝咖啡一度显得很有格调。


在品鉴不同品类的咖啡时,更是产生了隐形的“鄙视链”。例如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是手冲咖啡,之下便是意式咖啡美式咖啡、奶咖、挂耳咖啡,速溶咖啡被认为损失了咖啡风味,居于金字塔塔基。


但随着瑞幸以“割美国人韭菜”的形式补贴中国消费者,将咖啡价格锚定到20元左右,中国咖啡市场才真正开始走向大众化,而非文艺的小众游戏。


换言之,精品咖啡消费已经显示出“去精英化”和“去绅士化”的趋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数据,我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在一二线城市的带动下,其他城市人的需求也会逐渐被唤醒,咖啡将由“赶时髦的饮品”转变为“日常饮品”。


在95后消费眼中,领完优惠券不到20元的价格也无法和过去精品咖啡偏高端的形象相提并论了。


鱼眼咖啡创始人孙瑜也曾表示,对于95后和00后这一代人来讲,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咖啡体验很有可能不是速溶咖啡,而是在旁边的咖啡店。对他们来说,咖啡不再是一个舶来品或洋气饮品,而是人生中的日常饮品。


精品咖啡的迭代,与其说是“精品”概念被稀释,倒不如认为在规模化的压力之下,精品咖啡必须主动走向大众市场。而当消费者们对咖啡的关注点从“格调”“社交”转移到“产品”和“口味”上时,性价比更高的精品咖啡品牌就会出现。


比如Manner采用小店经营模式,多开在写字楼密集区域,普遍门店一般不超过50平,摒弃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价格在10-25元之间。这家网红咖啡背后不仅有明星投资机构,在2020年底的一轮投资中,投资方给出的品牌估值是10亿美元,彼时其全国门店仅有108家,平均单店估值达1200万美元,这一数据甚至超过咖啡大佬星巴克。


图 / Manner产品价目表


据公开报道,Manner宣称其上海门店全部实现盈利,且其净利润超过10%;鱼眼咖啡则在供应链上发力,自建烘焙厂以保证咖啡的品质;鹰集除了将门店设计成“打卡圣地”外,也在研发咖啡零售产品如冻干粉等,去年其精品速溶产品的线上营业额突破1亿元。


图 / 上海鹰集咖啡


在一众精品咖啡品牌中,Manner的门店增速最快,价格也更具性价比,那么以Manner为例,精品咖啡的低价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孙瑜曾提出一个“咖啡价格带”的概念:即传统精品咖啡的价格带是40-60元,客单价高、产品体验好、店铺规模大,具有网红打卡的属性。在中国市场,这样类型的门店只能开到一线城市。而10-15元的价格则是“地板价咖啡”,这一价格带是由便利店和提供咖啡产品的洋快餐连锁如麦当劳、肯德基构成。


在他看来,在综合零售业态下,“地板价咖啡”只起到引流作用,而这一价格带显然已经进入红海竞争。


Manner恰好处于这一价格带的边缘。


而咖啡行业的成本又极其透明,咖啡豆、牛奶、杯子、吸管等,如果要靠产品打消费者心智,只能用更好的豆子和牛奶,但这样品牌就会以牺牲一部分利润为代价。


有观点认为,Manner的咖啡豆多由3-4款不同产地的咖啡豆拼配而成,其中3款整体价格相对偏低,可能算不上“精品”。而它的高坪效则得益于窄小的门店空间和商圈周围的高人流。


也有人认为,未来Manner可能是瑞幸的头号对手。虽然这一观点尚无从推论,但精品咖啡品牌若要持续出圈,瑞幸玩转的资本游戏倒是可以借鉴一二。


3、万亿市场的伪命题?

那么,精品咖啡市场的潜力到底有没有被高估?


首先要注意的是,精品咖啡制作非标准化、过度依靠咖啡师的技术和经验,会导致精品咖啡在扩张时困难重重,咖啡行业里甚至有“店不过三”的说法。


“扩店首先考虑的是选址问题。”邹旸表示,“其次是咖啡制作缺乏标准和流程SOP,不同的咖啡师做出来的口感可能会有差异,因为半自动咖啡机的制作过程非常依赖人,而咖啡师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至少需要1、2年以上全职咖啡师的经验,招聘和培训成本都很高。”


这也正是上述精品咖啡门店规模远不如瑞幸的原因。以咖啡品牌Blue Bottle为例,尽管被誉为“咖啡界的Apple”,但全球门店总数也不过几十家。


精品咖啡单店或许可以盈利,但是短期内仍然突破不了扩张的瓶颈。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Manner会是个例外吗?


事实上,在用户的场景需求上,“慢咖啡”更加侧重于环境体验,精品咖啡属于此类;“快咖啡”更加侧重于功能体验和性价比,如Manner等。


根据德勤发布的《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快咖啡”场景的消费占比逐年提升,人均“快咖啡”场景消费的现磨咖啡杯数占所有现磨咖啡摄入的70%。


“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的Manner在资本的参与下,扩店速度大大加快,已经和之前的Manner慢慢形成了差异化。”邹旸表示,它现在选择的方向是将咖啡做成快消品,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品牌化,从这一角度看,它的发展方向和传统精品咖啡已经不是同一条发展路径了。


而从Manner摒弃传统精品咖啡的发展路径,也不难看出咖啡行业的整体困境。


“在金融圈、投资圈眼里,咖啡行业仍然算不上一个大赛道。”刘豫表示,“咖啡行业没有见过‘大钱’,尤其是精品咖啡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这个市场也经不起拔苗助长。”


在他看来,国内的大多数投资者都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回报,但咖啡行业仍然没有到达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创业者如果对咖啡行业没有热忱,只是看到了行业里的机会而进入,本质上没有太大的意义。”他补充道。


刘豫并非是第一个质疑“万亿咖啡市场”概念的人。多位受访者都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咖啡的成瘾性让这一市场具备了不小的潜力,但是要想达到万亿规模可能还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依靠互联网打法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但要等待精品咖啡赛道花开结果,仍需要付出更多耐心。


*注:文中刘豫为化名。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