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文学博士、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董。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获广东省“粤南优秀教师”称号。
深圳晚报记者刘莉
在新闻教育领域,董是一位老将。1996年加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至今从事新闻教育工作20余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他在媒体融合创新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2019年创意分享大会暨创新创意超级碗即将到来之际,董接受了《深圳晚报》记者专访,就新闻教育改革创新、传统媒体创新融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立德庶人,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董从事新闻教育工作20余年。多年来,他专注于新闻学术研究,为媒体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见证了媒体行业从繁荣走向剧变。
董说,他从事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研究纯属偶然。我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喜欢经典。我的主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唐诗宋词。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任教。初生牛犊不怕虎。1992年夏天,他开始写《传播学导论》。次年5月,该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四川大学新闻系系主任邱教授组织力量编写了《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并热情邀请他参加。1996年春,他被调到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成为一名专业的新闻教师。
在四川大学,董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新闻理论和大众传播。后来,暨南大学邀请他加入,2002年春天,他被调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副教授到教授,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从普通教师到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我工作了10年。2012年底,应重庆大学邀请,他出任新闻学院院长,时已67年。
董说,作为一名教师,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很努力,作为学院的负责人,他主要专注于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最终都是为了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以德育才,特别是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教育、改革创新要与守正齐头并进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乃至整个传媒业的重构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变化状态,不仅传统媒体人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苦苦探索,高校新闻传播系的师生也是焦虑不已。针对这一现象,董说:“如何按照新的技术逻辑重构整个传媒产业?行业在苦苦探索,学界在焦虑,这可能是媒介变革或媒介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应该正确对待。至于解决办法,业界和学术界可能会有所不同。新闻教育、改革创新要与守正齐头并进。学术界既要深入研究前沿问题,又要潜心静态积累和教育,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据董介绍,媒体融合提出
育必须改革,必须创新,要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把新媒体技术及其应用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文社科底蕴,促进文理交叉,专业融合,造就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与需要。董天策认为,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是培养或提升媒体融合背景或新媒体背景下的核心专业能力,这个核心专业能力应当是:在具备媒体融合素养的基础上,具备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某种专业优势能力,而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门门懂、样样会的万金油。
业界观察,媒体融合应当立体多样
近年来,传统纸媒一直在积极探索发展新媒体业务,但有些仍然停留在媒介内容的“平台转移”上。就这个问题,董天策认为,之前流传的“报纸消亡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但无视新媒体冲击,报纸必然遭遇更大危机。报纸等传统媒体一直在努力运用新媒体来发展自己,从最初创办报纸网络版,随后创办媒体网站,尝试报网互动,再到近年发力两微一端,力求全媒体发展,一直在追赶。这些媒体融合的方式,主要是在做加法,不断扩张媒体的新形态,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格局,媒体网站、两微一端几乎成为传统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的标配。
媒体融合的这些做法可以说是在与时俱进,但其突出的问题,一是停留在媒介内容的“平台转移”上,并没有真正开发出适合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的内容产品;二是新媒体扩张“单打独斗”,各自办网站,搞两微一端,既缺乏内容资源的有效整合,也缺乏信息渠道的有效整合;三是未能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仍按传统纸媒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各种新媒体业务。
在智能传播时代,报纸等传统媒体实现移动化、智能化、平台化,形成适应融合媒体发展的采编发流程,建设自己的分发平台,完善与用户的链接与互动,成为充满活力的媒体市场主体,或许是媒体融合的必由之路。
如今,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变革的艰难时刻。作为一个新闻学教育和新闻理论研究者,传统媒体如何转型?转型要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就这个问题,董天策认为,媒体融合是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引发的媒体生态变革过程,演进的方向应当是形成中国传统智慧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全新媒体生态。这种全新的媒体生态,应当是立体多样,差异发展,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在全新媒体生态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政府-媒体-公众-市场”四者关系的相应变革与调整,是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传统媒体来说,战略方向的调整,技术研发的推进,内容生产的变革,产品运营的变现,媒体内部的整合,运行机制的改革,都是亟待开展的工作。
如何传型?创意大会就是一个最佳案例
在接受深晚记者专访时,董天策称,深圳晚报已经成为一个鲜活的媒体融合案例。最近几年,深圳晚报先后组建创意策划中心、全媒体直播中心、演艺文化中心、视频制作中心、音频中心、应急宣教中心,先后牵手ZAKER、网易、淘宝头条、喜马拉雅等新媒体流量平台,将平台的用户连接至深圳晚报社,以互联网思维拓展创意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重构组织、重组结构、重建生态、重塑品牌、深耕传媒、重度垂直的媒体融合路子,在国内纸媒市场纷纷下滑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取得保持利润增长年均20%的骄人成绩,可喜可贺!
董天策将参与2019创意共享大会暨创新创意超级杯盛典,并出席将于29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场圆桌论坛,论坛名称为“城市营销与品牌升级:塑造核心影响力”。他说,这次创意共享大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凡创意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媒体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创意赋能的鲜明特点,对于鼓励各行业自主创新和创意发展,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创意文化和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撑和价值引领。
在专访的最后,话题还是回到了董天策熟悉的新闻教育领域。他说,当今时代,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功利、现实,难以避免。但生而为人,总是需要理想的。传媒人更要有“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理想。
现在,在大学里选择攻读新闻传播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是成年人,选择本身已表明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认同。因此,他很少专门跟研究生谈新闻理想,主要是引导和培养他们提升专业能力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成就人生。今年春,他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商议,并经党政联席会讨论,把“好学求真,力行至善”确定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训。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他在同所有的新闻传播学子谈新闻理想,希望他们热爱学习,探求真实,追求真理,怀抱真情,炼就过硬本领,并且身体力行,止于至善,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