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专家:@雪谷自然地理|优质动物领域的创造者
今年4月16日,15头大象从普洱迁徙到玉溪市沅江县,随后继续向北迁徙,开启了“逛吃”的旅行模式。5月26日,他们进入玉溪市峨山县附近,穿过街道。
大象们的旅程丰富而精彩,一路上做了很多“大事”:它们走过玉米地,吃玉米;走过火龙果田后,我吃了一个火龙果;路过河边后,我集体洗澡;路过村里还挤了别人的门框.
但与此同时,问题出现了:这些大象为什么要迁徙?是丢失了还是和之前的云南地震有关?为什么不考虑麻醉大象,直接运送呢?
造谣先生今天来找你谈话。
大象迁徙与地震灾害有关联吗?无关
迁徙是动物的本能,但大象这种大规模、长时间、长距离的迁徙是非常罕见和令人费解的。有网友猜测,大象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很强,这种不寻常的迁徙行为可能与最近云南大理发生的地震有关?
从行为上看,大象迁徙过程中没有暴力和攻击行为,就像旅行一样。而其他大象没有异常行为。
从时间上看,这些大象在去年12月离开了它们原来的栖息地,开始了它们的迁徙之旅。然而最近地震发生了,大象早在半年前就不会有反应了。
大象向北漫无目的迁徙是因为不认路?
现在大象处于非常随机的游走状态。因此,有人猜测是领头母象经验不足导致她迷路,但这是真的吗?不太可能。
首先,能成为族群领袖的母象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大象的行为是社会性的,有纪律的。成年母象作为领导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她需要带着家人,在森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指挥整个族群的行动路线,肩负起保卫族群的重大责任。
同时,大象虽然体型巨大,但在信息传递方面非常敏感,有很多交流方式。
听觉和嗅觉是大象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两只大耳朵和一个敏感的长鼻子。他们可以用耳朵和鼻子听到细微的声音。而在同伴之间,他们也用长长的鼻子互相缠绕来表达友好的感情。
除此之外,在广袤的森林中,大象还会发出“地震波”进行交流。
大象的四肢像柱子、脚骨和脚垫一样粗
间长有一层软骨,就好比一个“减震器”,走起路来悄无声息。然而它们却可以用象腿敲击地面发出“地震波”,哪怕隔着10多公里的距离,也能将信息传达给同伴。
这次迁徙中,一头小象吃了大约200斤酒糟喝醉了,没能跟上族群,但最后却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也就是说,大象还具有长距离“追踪”同伴的技能。就算迷路了,想要找到同伴、回归家园,并不是难事。
总的来说,大象作为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动物,还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长距离找到同伴的位置,所以迷路的可能性不大。

寻找食物和合适的栖息地是大象漫无目的的最大可能
所以作出如此猜测,与大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生存地现状是分不开的。
大象身躯十分庞大,四肢粗壮,体重大约3-5吨。食量也非常大,每天都要吃60公斤食物,还需要喝100升水。
大象以植物的嫩枝与树叶为主食,喜欢吃竹笋、野芭蕉、棕叶芦等植物。
除此之外,大象的皮肤缺少汗腺、怕热,常要在河水里洗澡降温。
所以大象的生存环境,必须要有茂盛的丛林,还要有密布的河流、小溪,才能为它们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目前大部分野生大象分布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但随着橡胶种植面积增大,雨林面积逐渐减少,压缩了大象的生存空间,也让大象的栖息地变得破碎化。在热带雨林里,大象仍然每天要游走约10公里的距离,花费16个小时来采食植物。
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的约300头。大象种群的数量在缓慢增长,栖息地的承载力却不断下降。

同时,亚洲象种群扩大后习性发生转变,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开始吃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
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了保护区生活,增加了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在资源不足的时候,象群习惯于集体迁移、向外寻找新的栖息地。选择适宜的栖息地,才有利于生存和繁衍。一般来说,大象会选择几个栖息地,循环利用资源。但是一般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迁移这么远。

引导大象回原栖息地?直接麻醉运走可行吗?
短短12天内,这群大象就已经肇事412起,破坏农作物842亩,经济损失680万元。
加之如今又是大象食物青黄不接之时,由于往北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就更没有食物可供大象采食了。
云南省林草局提出,将采取多种措施防止象群继续向北,引导其返回西双版纳或普洱。
不过,想让15头大象顺利返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8年4月,曾有一头野生大象闯入普洱市思茅市区,在城里闲逛了5个多小时,最终相关部门采用麻醉枪,对其进行麻醉围捕,送到西双版纳野象谷。
今年4月份,黑龙江省东北虎“完达山1号”进村时,也采取了麻醉措施,射了5针才把老虎放倒。
那么,这一次是否也能使用麻醉手段呢?
麻醉一头大象或许不难,但要针对15头大象就很难操作了。
首先,大象身躯庞大,如果麻醉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伤亡;其次,麻醉围捕容易激怒大象,它们很可能会为了救同伴而对人发起攻击。

采用麻醉这样的强硬手段不可行,那直接送到动物园,由动物园养育,如何?
也不可行。
野生大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十分珍稀:全球野生大象不到5万头,国内仅云南有野生大象分布,约有300头。
如果将大象送入动物园,由人工饲养,一方面会让大象失去野性,另一方面,动物园也不一定能够容纳十几头大象,只能另想他法。

如果大象是为了食物而迁徙,那么可以采用投喂食物来逐步引导大象返回普洱、西双版纳的原栖息地,沿路疏散当地村民,避免人象冲突。
5月31日晚,专家团队用青玉米、菠萝和香蕉等食物,首次成功引导了大象。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由于大象的栖息地面积逐步缩小、破碎化,森林里的食物或许不够它们吃。从长远来看,也许应该适当减少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退耕还林,扩大大象的栖息地面积,让大象的栖息地保持完整性,更适宜生存。

大象会攻击人吗?如果遇到大象要如何躲避?
大象走路慢悠悠,憨态可掬,看似温顺,但实际上攻击力也不容小觑:
大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就体重来说,成年雄象可达2700-4200千克,雌性则略小些。
不仅如此,大象奔跑起来速度还很快,每小时可以达到36千米。
大象独有的长达1米多的象牙和敏感有力的长鼻子,同样是它最强的防御、攻击武器。
除了个体特征之外,在象群里,雌象有着很强的“护崽心理”,如果有人接近小象,雌象就会攻击人;雄象则喜欢在发情期打架。

所以如果偶遇大象,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去围观、挑逗,更不要恶意驱赶、伤害大象,避免大象受到惊吓,为了自卫而做出危险的行为。
而且有大象出没的地方,不要在院子里晾晒玉米等大象喜欢吃的粮食。
如果发现大象,应当及时躲避到安全区域,打电话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