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全国首批“应用型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50强,全国首批群众创造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些闪耀的荣誉,无不彰显着“33岁”黄河科技学院的气质:“创新”与“传奇”。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视为民办高校传奇的黄科学院创始人胡大白说:“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的大学,是我们的心愿。”
“我很幸运成为创新班的学生”
“我很幸运能成为创新班的一名学生。”黄河科技学院临床医学创新班的张非常自豪。即将到来的暑假,根据学院的教学安排,她和创新班的其他29名同学将免费赴美留学。
在过去的一年里,张过着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大一生活:一间特殊的教室,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在英国各地授课的博士生老师。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展示。课后,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最让张骄傲的是,大一上半年,创新班30名学生全部通过了四级;在河南省翻译比赛中,有26名学生获奖。
临床医学创新班是2016年黄科学院新增专业。在学院学习的五年里,创新班的学生每年都会获得学院奖学金。"我们的专业肩负着高校教学创新的重任."医学院院长黄涛表示,“我们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医学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
临床医学创新班的背景是“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郑州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逐步打造专业品牌,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全豹一瞥。事实上,黄河科技学院的“创新创业”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找准定位,聚焦河南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把大学教育从“象牙塔”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这是黄河科技学院设置专业的一贯做法。”胡大白说,33年来,黄河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让每一个大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技能,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郑州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战略,新设物流管理、轨道交通与运营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不断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群建设质量,推动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不仅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逐步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目前拥有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有工程、科学等九大学科;
古语有云:“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在黄河科技学院,“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丰富和丰富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的卓越能力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同学们,买车是买高端车还是低端车?”“买一辆高端车,安全系数在那里,生命得救了,家得救了,辛苦买的房子也得救了!”突然,昏昏欲睡的班级里响起了笑声,大家都厌倦了热天的午休
扫而光。这是交通学院的王铭杰教授在给2014级汽车服务班的学生上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本来枯燥的理论课,在王教授的讲授下,变得那么有趣!“上王教授的课,很少有人打瞌睡或者玩手机,因为注意力都在他讲的东西里面。”下课后,学生苗小朋和高强告诉记者他们上王教授课的感受。
王铭杰教课已经快30年了,曾经也为学生不爱听理论课而苦恼过。但是他是一个注重创新和改变的人,就不断摸索适应学生“口味”的讲课风格,把“枯燥的理论课讲活,讲得学生爱听、想听”作为探索的目标。
创新式理论课堂,依赖于像王铭杰这样的老师们;科研上的创新则由科研人员领衔构筑。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自己要有真本事。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定带不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黄河科技学院新药研发中心负责人吕志俭教授说,要通过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老生创业带动新生创业,从而将创业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博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专家,吕志俭于2012年黄河科技学院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副校长杨保成的诚挚邀请下,放弃了在美国默克公司年薪几十万美元的高管工作,来到黄河科技学院,与其他高层次人才一起致力于新型有机小分子药物的研发。
王铭杰、吕志俭们是学院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黄河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人才强校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高级专家的引进是其中显要的标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钟世镇受聘黄河科技学院,这是该校聘请的第四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根岸英一被聘为终身名誉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鲁枢元教授担纲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实现了学校引进国内外高级专家和著名学者的新突破。
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外,黄河科技学院还培育了一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优秀教师等荣誉的教师150余人;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600余人,使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紧密结合。
创造最美的未来
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搭建创新的平台,创造实践的机会,这些因素碰撞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聚变反应?
一个现象是:每年毕业季,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各家单位争抢的对象,总能早早拿到of-fer。毕业生范献迪就是其中一员,前几天,他刚刚被某知名电器公司录取,该公司在河南地区仅有10个招聘名额。
而一张黄河科技学院2017届电气专业毕业生王永帅手持14本专利的照片,最近刷爆了朋友圈。在黄河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像王永帅一样,仅2017届毕业生获发明专利的就有150人次以上。
应用技术学院2013级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张睿,因擅长发明制作被大家戏称为“创新大神”。入校不到两年,张睿已设计制作了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投影仪、电动遥控滑板等10余件科技作品。其中,他发明的仿3D激光雕刻机,填补了国内大学生发明的空白。
让学生成为“能人工匠”,而不是入了职场就水土不服,黄河科技学院是怎么做到的?
“培养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项目培养、校企合作都要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自办实体等形式,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洛明说。
实际上,有三种“精神”在黄河科技学院备受重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将“企业家精神”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工坊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并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将专业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大三以上学生开设高年级研讨课,强化创业意识和综合创新能力。目前学院已开设新生研讨课399门,高年级研讨课313门。
正是明确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们练就“入世”技能。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也因此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广阔而多样的就业空间,是黄河科技学院给人最深刻的印象。2015年9月,新闻传播学院2014届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赵杰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这也是黄科院第一位进入哈佛读书的毕业生。
“能够被哈佛录取,这得力于黄河科技学院为我们学习、实践搭建了各种完善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空间,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赵杰说。
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当一名名黄科院毕业生拿到名校研究生的通知书时,他们内心满怀感恩。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求学,我们都希望为学生们淬炼出一双奋发的翅膀,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黄科院院长杨雪梅深情地说。(记者樊霞通讯员王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