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离婚率居高不下。
婚姻家庭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值得用一生去精心经营。良好的婚姻家庭是社会和谐健康的基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幸福,越来越注重婚姻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对离婚的接受度也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一系列与离婚相关的不文明行为,像电视剧一样,不断在网络空间上演。
一个健康进步的社会虽然不怕离婚,离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两个不合适的人放开彼此的离婚,但一方不想离婚是对曾经订立的合同最大的尊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孩子、房子、面子凑合过一生?
疫情发生后,隔离门一打开,很多城市婚姻登记处就排满了离婚预约,疫情成为压垮很多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长期在家隔离导致家庭琐事、婆媳关系、或者三种不同观点引发的矛盾激化。灾难就像看着一面魔镜,放大了人性的不足,刺破了许多家庭维系的和平,一些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也漏洞百出,最终分崩离析。
数据显示,2020年5月19日至6月17日,深圳10家婚姻登记处的离婚预约人数几乎爆满。许多离婚律师的客户激增,案件处理量比过去增加了25%。疫情过后,上海、广州和Xi的离婚率激增。可以说,疫情成为审视婚姻的试金石,显示出婚姻家庭的缺失,人们在病毒面前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婚姻家庭。
疫情之前,婚姻已经死了,这让一些人说,他们不会轻易相信真爱无悔。疫情只是离婚的一个引爆点,也只是揭示了离婚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离婚率已经上升了很多年,而且仍然很高。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08年我国离婚夫妇数量为226.9万对,十年后的2018年达到446.1万对,几乎翻了一番。
离婚率的上升令人深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契约精神和道德责任是我国传统婚姻观念中维系婚姻家庭的重要因素。曾几何时,即使夫妻不相爱,也会为了孩子、房子甚至面子将就生活,将婚姻进行到底。这种观念在我们父母那一代仍然是主流。我身边很多同龄的父母,一辈子都在吵架,有的甚至反目成仇。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选择离婚。通常情况下,他们要么对离婚有恐惧,要么非常担心,离婚被污名化,成为人们背后的谈资。很多人可能有婚姻家庭,有结婚证,却没有爱情和交流。
如今,短短几十年,婚姻应该是自愿的,离婚应该是自由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有伴侣
,我国的婚姻观念出现多元巨变。婚姻这座围城,出城的人越来越多,与高离婚率并存的还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进城”的人明显减少。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人数比上年下降8.5%,而办理离婚手续的人数比上年增长5.4%。时代变了。如今东西坏了,人们只会想着去换新的,不会再去考虑修修补补继续使用,婚姻里的两个人可能会选择更短平快的方式来处理。婚姻作为两个人的修行,同步的是爱与被爱、陪伴与扶持、理解与尊重、包容与信任……但伴随而来的还有爱的恐惧、无奈和伤害。有时共度一生的伴侣,反而变成了生活里最大的压力来源。最近连广受中国网友喜爱的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都要离婚了。看来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不一定都能回归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婚姻,而是面临解体的风险。
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在促进和改良社会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下人们亟须反思的是,曾经因为相爱而选择的婚姻,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互相指责互为差评
相爱容易相处难。多少曾经的你侬我侬,最后都变成了囚禁彼此的牢笼。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勇敢地打破藩篱,走出围城,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无论男女,自我意识都逐渐觉醒,自我认知、自我诉求都开始强化。追求人格独立,更关注自己的需求与成长,成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人们更多享有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客观上打败婚姻的主要杀手,是人们观念的变化。
婚姻其实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妥协和再适应的过程,没有永远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长的夫妻。婚姻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爱情,同时也装着自尊和独立、包容与理解。结婚久了,必然会在琐碎的日常中,逐渐失去最初的热情、迷恋、冲动……婚姻里的两个人,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光有吸引力还不够,若想维持一段长期关系,还需要磨合与经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合作,要么双赢,要么双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这才是一段婚姻该有的样子。可以说,婚姻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前不久一篇文章在网上爆火。文章里开车逃离了几十年无爱之家的苏敏阿姨,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开始接纳自我的女人,离不离婚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一个人开始看见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梦想,勇敢地紧握命运的方向盘独自出发,带着那个终于敢说出“我想”“我要”和“我能”的自己。
苏敏的故事和困境,正是典型的中国式婚姻的故事。许多人一辈子活在婚姻的套子里,无奈又辛酸,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像她那样逃离成功,但她的伤和痛、泪和梦、困境和治愈,藏着许多人的共同命运和困局。身处不幸婚姻,其实每个人都想卸掉沉重的镣铐,拥抱真实而非完美的自我。
每对选择分开的爱人,都有着难以修复的裂痕。认真开始,勇敢结束,及时止损,也是为了避免更多心碎和失望,对于错的人,放下过往,各自向前,才是最好的选择。离婚是一场郑重的告别,不仅是告别婚姻和家庭,也是告别曾经的自己。
现如今大多数夫妻关系的误区在于,一旦婚姻出现了问题,双方就会自动站到对立面,互相指责,互为差评。但真正良性的婚姻关系,不是我VS你,而是我们VS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共同升级亲密关系的底层操作系统,携手“打怪”来解决问题。在婚姻里我们应该学习包容、学习面对、学习彼此坦诚地去修复弥合。伴侣就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匮乏、需求与渴望。当我们经由婚姻这段旅程越发了解自己,不断成长,勇敢面对,或许就能够领悟到爱的真谛了。
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是人们更加关注婚姻的质量,重视亲密关系中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也会用更加宽容的目光来看待离婚。婚姻的目的不是迁就和维系,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历经岁月之后找到相处的平衡点,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好的安排。婚姻不是终点,幸福才是。不盲目结婚,也不轻易离婚,好聚好散才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人生幸福与否,本就与婚姻没有关系。结不结婚不要紧,一辈子单身也没关系,相比婚姻状态,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找到自信而舒展的自己、找到有梦也有爱的自己才更重要,这才是人类终其一生的课题。婚姻不是人类的必需品,离婚自由也不是希望你离婚,而是希望你幸福。

上海市民在闵行区民政局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内排队办理手续 裴鑫 摄
成就对方 圆满自己
本应该好合好散,可如今在公众面前上演离婚大战的公众人物还真是不少,有的甚至一撕就是连续剧,屡屡秀下限,让人大跌眼镜。某公司夫妻档创始人,就在结婚20余年后,为了离婚在社交媒体等公众平台上上演了一轮轮史无前例的互撕大战。两个感情已经破裂的人,长期占据公共资源互撕、迟迟不能离婚,说到底就是为了利益。
创业不易,婚姻更难,现实永远比戏剧更精彩。离婚其实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马上结束你的痛苦,其中的复杂与艰辛,旁人可能永远无法明白和理解。
当然,离婚不撕的也有。国内有明星王菲与前夫及家人和谐相处,共同抚养女儿。国外则有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与前妻麦肯齐结束25年的共同生活。两人麻溜地离了婚,并没有世人预期的争产大战。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离婚,是为了开启自己的新生活,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所谓重新来过,死而后生。离婚后,沉浸在自己朴素世界中的麦肯齐很快就找到了真爱,对方是一名中学老师。可以说,曾经的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如今时过境迁,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两个人的内在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互相成就对方,同时也是圆满了自己。
婚姻最坏的结局不是离婚,而是成为面具夫妇,对对方没有爱,也没有任何期待,却在一起生活。我们应该努力从婚姻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你要有能力去成就婚姻和家庭,而不是把爱情当成救命稻草,奢望婚姻能改变命运。离婚更是一种勇敢,勇敢地接受爱情的生老病死,勇敢地向对方郑重道别,勇敢地去找寻自己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去依赖婚姻和他人。
支持人们理性选择,追求高质量的婚姻,不意味着讴歌与提倡离婚。相反,它提示我们对待婚姻,每个人都要格外冷静与慎重。我们有理由相信,离婚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互道珍重,互赠祝福。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6期
半月谈记者:李晓玲
责编:杨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