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喜安县东泉乡干部群众在脱贫奔小康过程中,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达成共识:依山吃山,依水吃水。这里有16平方公里的草山,属于半农半牧区。养殖成本低,可扩大养殖规模,脱贫致富。
“以前想发展,没钱。以后有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我就可以做大事业了。”村民龚新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去年,他养了15头牛和80多只羊。此外,牛羊市场也不错。前段时间,他家40多只羊卖了近4万元。直沟村村民龚新平说。
该村常住人口178户701人。经过东泉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帮扶单位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像龚新平这样的养殖大户户数已增长到40户到50户,“农经”被活读,从而拓宽了致富之路。
3月的春天,我走进张喜安县大草滩镇石嘴沟村,平坦的水泥路沿河被掀开。整齐的砖房让人眼前一亮,漂亮的二楼一栋接一栋。现在这个贫困村已经成为小康村。
“除了种植药材致富,我们村还大力发展养殖业。村里有1000多只羊和900多头牛,包括700多头牦牛。现在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大草滩镇石嘴沟村委会副主任雷祥河说。
该县在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实施,积极引进培育养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全面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规模化产业,不断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袁尚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读活牛羊“农经”拓宽致富路的一个缩影。合作社依托养殖主体、量化参与参股、共享股份分红的思路,大力发展“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延伸链,增加“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收入,“合作社保险”抵御风险。先后投入配售资金330万元,吸纳周边276户贫困户8%担保分红,年分红19.96万元,户均分红720余元。“合作社向小牛、牛粪、饲料等支付实物红利。根据现金分红的金额。发展合作社采取“合作种植基地”模式,流转土地150亩,种植红豆草、苜蓿等优质牧草,既延伸了产业链,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玉米到2000亩,价格比市场价高10%,增加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合作社负责人说。
张喜安县有天然草地131万亩,年产草54.8万吨。历史上一直有畜牧业的传统。近年来,张喜安县充分发挥草原资源优势,坚持以草促牧、草牧联动,大力发展良种牛养殖,特别是积极引导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成立了“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养殖模式逐渐从零售放养向设施养殖转变,养殖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目前,全县共有养殖示范基地27个,其中牛品种养殖示范基地11个,猪品种养殖示范基地9个,中蜂养殖示范基地4个,驴、羊养殖基地3个。特别是2020年,该县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投入财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172.9万元,建成规模养殖场10个,进一步拓宽了脱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