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我愿变成一匹骏马,我想变成小马

在马头琴的精彩表演。

齐保利高

陈巴贾德

徐悦,哈达蒙克纳的学生

被称为“草原钢琴”的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在蒙古语中被称为“楚儿”。相传,牧羊人思念死去的小马,以其骨为柱,以尾毛为弦,根据小马的形状将马头雕刻在钢琴顶上,故名马头琴。

草原之声、民族之感、马头琴之声,来自草原和历史的远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今天,它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并形成了鲜明的马头琴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论断清楚地解释了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马头琴文化是蒙古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人民把马头琴作为情感和信仰的寄托,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

——编辑器

齐宝力高: 马头琴是有灵魂的乐器

辽阔的草原,呼啸的风,悲伤的心情,飞奔的马蹄声,欢快的牧歌……不可否认,马头琴是表达蒙古族人民生活状况最准确的乐器。

齐保利高说,马头琴有头脑。它有灵魂,能与天地对话。

马头琴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几十年来被人们所熟知,这要归功于世界级的马头琴大师齐保利高。

齐保利高的大弟子、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陈八加评价他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齐保利高,就没有今天的马头琴。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马头琴的弓法和指法,使马头琴的演奏规范化、集团化。”

早期的传统马头琴,音质和音色既不清晰也不标准,共鸣箱振动力弱,音域音量小,制约了马头琴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齐保利高改进了马头琴音鼓。改造后,马头琴的音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极具穿透力。此外,他还创新了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亏了这一点,马头琴才能在管弦乐队中演奏。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最知名的表演,这里还有一个创作故事。1968年,齐保利高前往巴林左奇参加那达慕大会,一匹骏马因奋力奔跑而死。齐保利高决定写一首关于马的步伐的音乐,然后改进步伐,这样就给了我们今天听到的马头琴的优秀作品《万马奔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逐渐提高了马头琴的知名度。1986年,齐宝利高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头琴乐团——野马马头琴乐团。2001年,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国际马头琴艺术节上,齐保利高带领1000多人表演了《万马奔腾》,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5年,马头琴的华丽表演震撼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观众。

国际马头琴大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民族传承人、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丽高拥有无数头衔。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马头琴演出,培养了众多马头琴艺术人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73岁的齐保利高老师依然坚持每天弹钢琴。他说:“我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死。我是马头琴,马头琴是我。”

去年,齐保利高刚刚结束了马头琴的全国巡演,今年,他开始了“一带一路”的世界巡演。门徒们说他是一个“想了又做,做了又做”的人。只要是关于马头琴的,他一点也不觉得累。

yle="font-size:15px;">从1973年他在陕坝成立第一个马头琴高级训练班开始,齐·宝力高一直坚持授课,今年他的马头琴训练班又要在锡林浩特开课了。


陈巴雅尔:


马头琴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马头琴学会常务副会长、内蒙古马头琴协会副主席陈巴雅尔这样评价马头琴文化,他说:“马头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头琴终于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向了全世界。”


“我跟随我的师父齐·宝力高已经43年了,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关于马头琴的难忘时刻。”陈巴雅尔说。


2008年8月8日,马头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头琴艺术的魅力。回忆起在北京奥运会上马头琴的惊艳亮相,陈巴雅尔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担任领队,120名优秀的马头琴手吃住在一起,3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排练,就是为了在奥运会呈现一个完美的表演。”谈起演出效果,他自豪地说:“我们作为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演出非常成功。”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晚会上,齐·宝力高率领70名马头琴演奏家表演《万马奔腾》,一起见证了自治区70年来的发展变化。


陈巴雅尔说:“想当年,野马马头琴乐团刚成立的时候,只有8个人,再看现在,内蒙古马头琴协会的会员达到5万多人,数字说明了一切,马头琴的文化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马头琴深厚粗犷的低音部,就像坚实的地平线一样,充满了叙事、咏叹和悠远、辽阔的格调,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意境。


陈巴雅尔介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多次召开马头琴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等高校专门开设马头琴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马头琴人才;马头琴教程、相关书籍大量出版;马头琴等级考试日趋规范,各地马头琴比赛报名人数逐年攀升。


“这些成就印证了一句话,世界的舞台就是马头琴的舞台!”陈巴雅尔说,马头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哈达·孟克那生:


让马头琴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哈达·孟克那生是一个普通的蒙古族青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生在大草原,酷爱马头琴。


因为对马头琴的热爱,哈达·孟克那生在2004年开办了自己的民族乐器厂,如今,他销售的马头琴在业内已颇有名气,受到许多专业团体和多位知名演奏大师的青睐。


曾经,哈达·孟克那生只是一个内蒙古歌舞团民族乐器厂的小工,因为一件事,让他与马头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哈达·孟克那生回忆:“那天,一位大师来厂里买琴,临走时他给我们工人拉了一曲《草原连着北京》,当时把我听傻了,马头琴竟然可以这么好听!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马头琴。”和记者想的一样,他接着说:“没错,这位大师就是齐·宝力高!”


“那时,我在厂里的师傅告诉我,想做好琴,必须先会拉琴。于是,我在乐器厂买了一把马头琴,一边学习制作,一边学习弹奏。”哈达·孟克那生说。


随着技艺的提高,哈达·孟克那生有了自己办厂的想法。他说:“刚开始的时候资金困难,租的房子只有二三十平米,别人定多少马头琴,我就做多少,卖了琴再买材料。销路打不开,我就每天出去跑市场,算下来四五个月只做了十几把琴。”


“现在的马头琴市场不一样了,会拉马头琴的人层出不穷,学习马头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的马头琴今年销量达到800多把,除了国内市场,还有美国、日本、台湾的客户。”哈达·孟克那生说。


谈到对未来的想法,哈达·孟克那生说:“如今我有自己的网店,我希望把马头琴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展民族乐器,弘扬民族文化,让马头琴走向国际市场。”


采访间隙,哈达·孟克那生拿起马头琴、托布秀尔、胡拨四等民族乐器,逐一给记者演奏了一遍,他的演奏充满了对民族乐器、民族文化的热爱。


听着他们讲述自己与马头琴的故事,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无论是马头琴的外观造型,还是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都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热情的生活态度。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头琴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头琴文化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未来必将铸就新的辉煌。(记者 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