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70后”“80后”是网吧的主力军。为了上网,他们毫不犹豫地排队等候,甚至攒钱支付廉价的上网费用。如今,网吧已经失去了对90后的吸引力。24日,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四部门发布了网吧审批情况,解除了对上网服务场所电脑数量的限制,让远离大众视线的“网吧”再次回归话题榜。据记者调查,虽然我市很早就开始控制网吧数量,从2007年开始不再审批新建网吧,但网吧的经营情况远不如以前。除了游戏玩家和家不在本地的人,很少有人会去网吧上网。
现状
卖盒饭比开网吧还赚钱
说起这几年的经历,网吧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2007年网吧牌照审批进入“冻结”期,当时网吧生意很好。“我们加入了网吧连锁,一共100台电脑,出勤率基本在90%以上,每个月的净利润也有几万元。于是三个人合伙投资,平均每人每月净收入在一万元左右。”然而,王先生说,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2011年后,业务开始下滑,出勤率逐渐下降。为了挽救生意,他和伙伴们开始更新网络设备,还对网吧进行了翻新和扩建,更换了所有的真皮靠背座椅和液晶显示屏,并将刚开店时的传输从宽带改为光纤.但是他们的努力和改变并没有带来多大的人气,普通工作日的出勤率只有50%左右。“4小时网费才10元钱,10元卖一盒盒饭能赚7元。”王先生说,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时候,他在网吧介绍了一个午餐套餐。结果当时卖午餐赚的钱比现在开网吧赚的收入还高。
王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网吧有200多平方米,100台电脑。上网的平均费用是2.5元/小时。每台电脑每天运行8小时左右,每月业务收入6万元。网吧的电费、上网费、人工费、房租等费用每月要4万多元,加上装修和电脑的折旧费要1万多元。生意不好的时候,会有几千的利润。
转让网吧牌照乏人问津
谈及网吧生意不好的原因,刘先生直接“归咎”宽带的普及和3G智能手机的热销。所以他想转网吧,但是转信息挂了一个多月,很少有人问。
资深网友宋先生告诉记者,互联网刚流行的时候,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他就是其中之一。他可以在网上聊天交友、收发邮件、玩游戏、看电影,满足各种需求。当时很多人去网吧都要排队。可以说,网吧是当时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然而,随着家用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吧的需求逐渐开始减少。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随着WiFi无线网络的普及,微信、QQ等社交手段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网吧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与普通网吧相比,网咖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转型
网咖注重用户体验
昨日,记者从青岛市文光新区局了解到,自2007年起,根据文化部统一安排,青岛市停止审批设立新网吧,近一两年已控制网吧数量。青岛大约有1600家网吧。2013年,1577家网吧通过年审,280家网吧年审不合格,105家网吧被依法注销。
记者了解到,网吧审批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打开行业优胜劣汰的源头。取消总额
“传统网吧功能相对简单,只能为用户提供上网服务。用户上网环境相对较差,网吧的商业潜力难以发掘。”朗通网吧负责人陈亚男表示,网吧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记者在朗通网吧的桓台路店看到,店内风格和布局与传统网吧明显不同。网吧内灯光柔和,通风顺畅,整体设置非常“咖啡”,非常休闲浪漫。入口处有一个特殊的休息区。上网者和路人可以通过喝咖啡、品尝鲜榨果汁、吃西点来享受城市生活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网咖的理念是让用户前来消费体验感,所以设计网咖店面时我们更加注重顾客体验,比如终端采用一体机,给用户提供更多个人空间;增加店面绿植,保证店内小气候的舒适等。三角异形桌、蜂巢式摆放,都提高了顾客之间的互动性,还保护了他们的隐私。”陈亚男介绍说。
有时还要提前预约
“网咖收费相对传统网吧要高至少一倍,但是顾客群体没有减少,其中年轻人依然是主体,商务人士也占了不少。有时住在附近的一些外国人都会过来,他们过来不一定是来上网,有时只是想过来喝杯咖啡。”陈亚男告诉记者,自去年8月份他们的第一家网咖门店开业以来,平均每一个半月就会有一家新型网咖店开业,现在已经有10家网咖模式店面。
“通常情况下,下班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上网顾客较多,基本是满座状态,于是出现了有些区域的电脑需要预约的现象。以电竞区为例,电脑配置高,键鼠耳机都是专业电竞设备,一些电竞爱好者组队来上网,就要提前打电话预约。”陈亚男介绍说,网咖的建设成本其实并不比传统网吧高,电脑购置成本、装修成本略高,但利润空间却相对巨大。目前已经开业的朗通网咖都是处于盈利的状态。“将来网吧的具体经营模式将更加趋向于精品化和功能化,会对现在的上网群体再一次进行细分,可以预见未来将会出现商务网咖、电竞馆、书吧网咖、网络音乐厅等多种业态模式。”陈亚男说。
毕业后再没去过网吧
“说实在的,我对网吧有着很深的感情。”说起网吧,今年28岁的小刘说,“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一到晚上,几个同学就跑到网吧玩儿,不用出示证件,只要付钱就行。”小刘说,当时网吧还是新兴事物,监管政策还不完善,丰富多彩的网络深深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有一个周末,我爸将我从网吧里拽出来,狠狠揍了我一顿,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去网吧了。”小刘笑着说,2004年,他进入大学,一些同学拿着笔记本电脑在宿舍里上网,但是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还是会经常去网吧。“现在很少去网吧了,网吧里太嘈杂,吸烟的人又多,空气糟糕。”小刘说,毕业后大家都不怎么去网吧了,网吧对他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家里有电脑,出门有笔记本,手中有智能手机,不是游戏迷根本不用去网吧了。”
回顾网吧20年
网吧,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的公共场所。1994年9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网吧Cyberia在英国伦敦西区开业。在中国,网吧大约兴起于1996年。中国第一家网吧是谁,有多个版本,主流说法有两个:一说是1996年5月,中国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出现;另一说则是1996年11月,北京首体西门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张,成为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当时的电脑价格偏高,大多数家庭没有购置电脑,网吧便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场所。
2000年左右,网吧火爆之势开始显露苗头。在那里,聊天有QQ、ICQ,游戏有CS、魔兽,还有最新最快的电影。
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蓝极光”网吧遭人为纵火,造成24人死亡。‘蓝极光’事件后,消防、工商、文化、公安部门对网吧监管越来越严,禁止包夜。2002年11月15日起,《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其中把未成年人禁入网吧作为工作重点。《条例》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需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并对上网者的身份证进行核对、登记。
2003年起,全国实施“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政策。
2012年,中国网吧总数为13.6万家,比2011年减少了1万家,是2004年以来网吧总数的首次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