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PPP,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成为3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PPP模式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出问题
全国推广PPP模式主要基于三大考虑:
一是缓解地方债务压力;
二是希望引入专业团队,以“专人”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效率,旨在强调中后期的运营管理环节;
三是让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全周期,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企业,帮助其更好地走出去,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必要发挥公私伙伴关系作为三种工具的作用:
首先是效率工具。提高质量和效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二是改革工具。使PPP不仅在公共服务创新中发挥作用,而且作为PPP改革的工具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各种体制机制的改革。
PPP模式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出问题
第三,治理工具。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PPP赋予了其治理工具内涵,这实际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是中国国情的具体要求。应对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新治理模式,是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强化监管、改善服务赋予PPP的特殊使命。做PPP工作的时候,要牢记这三个工具,不要把PPP当作简单的投融资工具。只有从更高的层面看待PPP工作,深刻把握其内涵,PPP工作才能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PPP不断为改革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一些激进的心态和对政策的曲解导致PPP逐渐偏离初衷,甚至产生反效果,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非法经营积累的风险不容忽视。要正确把握PPP,有三件事不能从反面去做:
一是不能作为变相融资的手段,防止PPP被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
第二,我们不能快速致富。PPP可以平滑代际间的财政支出分配,但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是不对后代负责的。有的时候,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建立在加速发展的基础上,但如果不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意义。
第三,政府不应该食言,以免新官员忽视旧账,更别说新账了。为了遵守合同精神,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严格履行合同。
PPP模式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出问题
PPP的基本问题是缺乏市场秩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PPP项目运作不规范导致我国PPP项目在质量和效果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首先是操作程序透明度不够,很多项目没有招标;
其次,经营者不专业,负责PPP项目的公务员经常更换,在选择咨询机构时对相关经验重视不够;
三是经营条件设计不合理;
最后项目进度太紧,很多前期工作没有做好。
/>(2)PPP项目竞争不充分,很多项目的竞争只是走过场。
政府推广PPP的目的在于转换机制、提高效率,在准入竞争不充分甚至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PPP项目付出的代价超过了传统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换届后对社会投资人违约,也使有些地区对PPP产生了怀疑,认为PPP的效率是低的。

PPP模式的初衷是什么,为何会跑偏
(3)地方政府草率签约、随意违约现象普遍。
公务人员观念转变滞后,没有商业意识也没有把自己和社会投资主体放在平等地位,为违约付出了沉重代价。政府违约一方面破坏了投资人对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社会投资人减少服务的情况下迟早还要支付费用。比如政府未按合同向投资人及时支付污水处理费,投资人据此减少甚至停止处理污水,最终政府总是要支付费用的,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4)监管不到位,社会主体存在广泛不诚信行为。
从过去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看,在政府违约的情况下社会主体做PPP项目的回报水平仍然较高且公司高速发展,是非常奇怪的现象。这背后,有的社会主体拿到项目后胁迫政府提供额外条件,有的社会主体降低建设标准,有的社会主体运营过程中偷排,有的社会主体做大项目投资减少实际投资,等等。社会主体无利不起早无可厚非,只有在政府的监管之下才能把PPP做好。

PPP模式的初衷是什么,为何会跑偏
(5)金融工具缺失。
国外的PPP项目多是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也就是以项目本身为信用支撑获得金融机构融资,不需要股东提供担保,债务不进入股东的资产负债表。我国的PPP项目基本都是在股东担保前提下完成融资的,项目融资只是少数银行和少数投资人的事,当企业负债率较高的时会限制PPP的发展。在我国地方政府和国企杠杆率普遍很高的情况下,这个矛盾更为突出。
PPP改革的初心,按照它的定义,就是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是牵引改革的一种手段。在做PPP工作的时候要始终围绕着初心,不能因为实践的年头多了、路走远了,就忘掉起点在哪,方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