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
把对学生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田野,让学生尽早参与到自主、互动的科研探索中。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马教授以“拓展教学时空,提升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历时17年的“立体互动”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时空,形成了“理论课、活动课、实践课”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该模式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所有经历过“立体互动”教学课程的大学生,都极大地颠覆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刻板印象。马说,“立体互动”教学有机吸收生态学和协同论的思想,以厘清教学要素与功能的关系为突破口,以人(师生)、物(教研)、果(创新创业)为立体动力,以各维度要素的互动为动力。营造了“人人都想学,时不时能学,处处能学,能为人师,能创造”的开放学习生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07级学生孙元兴博士毕业,被西部一所农业大学作为人才引进。谈到《昆虫研究法》课程,他说,他记得业余时间痴迷于探索和研究果树害虫——日本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大三时,他自己研究设计了趋光装置,发现了害虫的趋光规律,最终获得了两项专利授权。在国际经典昆虫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在全国植物生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上获得研究论文二等奖。他自豪地说,正是“立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激发和鼓励,坚定了他为农业贡献人才的发展方向。
孙元兴只是“三维互动”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多维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引导众多学生走上学术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道路。近年来参与专利设计150人,22名学生参与的13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84名学生参与撰写了课题组的86篇论文。学生参与了57个创新和创业项目。许多学生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有些已经成为昆虫学研究团队的核心力量。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也成为全国首批优秀农林人才计划专业。
《光明日报》(2019年3月25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