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科研工作包括哪些 科研项目类别有哪些

为了简化和规范目标组织模式的应用,对我院科研项目进行分类分解是两个必要的基础准备。

根据项目组织阶段划分,进行项目分类

根据目标组织模式的需要,按照项目可能的组织阶段对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科研项目按组织阶段划分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目标组织模式运行的需要,根本目的是提高科研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科研产出的创新水平。

在科研院所现有的项目分类中,按照基础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新产品试制课题等科研项目性质进行的分类——,接近目标组织模式的需求,但划分过厚,组织应用目的的指向性不够;但按重要性和项目来源分类虽细,但对完善科研项目组织意义不大。

具体分类方法如下:

(1)科研组织阶段理论划分

首先,根据科研活动的先后顺序,画出“科研活动过程量表”。科研院所要根据自身或可能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充分地分解活动,将各个项目中相同的活动进行合并,得到基础科研活动单元,按顺序排列,如下图所示。

然后,根据“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和“工作成果的可转移程度”,对存在组织差异的研究组织阶段进行区分和识别。这里的人力资源需求特征是指为有效完成一项科研活动,对人员创新能力要求的差异和对人员工程能力要求的差异的综合比较。根据这两个方面,分析每个科研活动单元,识别差异较大的科研活动节点;工作成果的可转移性程度,是指一项科学研究活动从开展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需要而形成的工作成果的可转移性程度。根据可迁移性,分析研究活动单元,识别差异较大的科研活动节点。以经验、数据、知识和成果为代表的科研成果的可转移程度是不同的。“经验”离不开研究者本人的独立传递。虽然数据、知识和成果很容易独立转移,但它们所代表的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是不同的。如果科研成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成果,就意味着一些工作成果还留在科研人员的大脑里。工作成果的数据化、知识化、成果化程度越高,越能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科研组织阶段对待。否则,前后活动所需的科研人员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区分为不同的组织阶段。

在实践中,科研组织阶段的理论划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要随着管理者对科研过程和活动的认识的加深和对规律的把握而细化。这项工作要作为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不断细化和优化。

(2)科研组织阶段实践划分

从影响科研组织的现实因素来看,基于科研组织阶段的理论划分进行实践划分时,需要考虑一个现实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这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指当前人力资源的分类维度和具体类型的精细度。如果有按照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分类的维度,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科研组织和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否则,后续的很多工作缺乏基础;再者,如果这种基于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人力资源类型更为科学和细致,那么就有了非常

需要补充的是,当一个项目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科研组织时,阶段之间的人力资源转化应满足科研投入条件完备性的需要。当前一组织阶段的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独立转移时,作为剩余科研成果载体的——的相应科研人员应与其他可转移的科研成果一起进入下一阶段的相应研究群体作为投入条件。

(3)科研项目现实分类

首先,根据科研组织阶段划分的结果,描述了我院开展的各个具体科研项目的实际组织阶段位置——跨度(组织阶段数)和起点。例如,某个模型开发项目从应用研究的第一个组织阶段开始,跨越两个组织阶段后结束。

p>

然后,统计并分析院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在阶段和跨度分布上的特点,从中概括出若干代表类型。这里确定的代表类型可多可少,主要依院现阶段项目管理能力高低而定,当然随着院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可不断细化和增加代表类型的数量,如下图所示是某科研院所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七种科研项目代表类型。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对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时,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种特殊情况:这些项目如主要属于标号②所指类型,但因前期科研成果或研究基础不是非常完整和具备,直接进入阶段二(如应用研究的起点阶段)组织人员完成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这部分工作的总量和范围都不大,单独作为一个组织阶段区分不是很有必要。这种情况下,在项目分类上将其作为基本类型的变体,在后面项目分解和人员选派时对此作具体回应,保证补充研究工作所需人员能配置到位。


最后,为便于称谓和对科研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计算化,可以引入一些分类标识工具。随着科研项目类型的不断丰富化,对其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借助一些标识工具可大大简化和规范管理工作,上面表中列举的实例,是复斯咨询公司针对上述某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分类标识。


根据专业独立性程度,对课题进行二次分解


(1)影响课题纵向分解的因素:创新要求、协调工作量和科研院所自身的专业单位设置体制


课题分解是课题组织的基础。只有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切割成多个课题单位,才可能据此下达任务、构建课题组、形成整体科研计划。课题分解的水平影响课题分解类型的多样性程度,进而影响科研组织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程度。


课题单位是课题分解后形成的工作包,每个课题单位将对应一个独立课题组。因此,是否能对应一个独立课题组且与该课题组的工作边界重合(或接近),是判断一个“课题单位”划分是否合理的标准。


对一个完整课题进行组织阶段的划分,实际上是对课题的横向分解——一次分解。该次分解从根本上决定了课题分解的类型和未来课题组织模式的类型,所以,用该维度对课题进行分类可以满足组织管理的基本需要。


一次分解之后,对于每个组织阶段的全部课题工作还需要纵向分解——二次分解,以满足对该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


用组织阶段进行课题的一次分解时,考虑两个因素:人力资源使用特点和工作成果可转移程度。二次分解则依据的是专业生产独立性程度,也要考虑两个因素:创新要求和协调工作量。


如果要求的创新水平较高,分散创新——各专业分别单独完成创新,再把结果进行集成——的方式难以达到要求,必须采取集成创新——划分成一个课题单位,采用高度团队化的工作模式完成工作。因此,单独从该因素看,创新要求越高,课题单位越大——包含的专业越多;反之,课题单位越小,包含的专业越单一。


协调工作量指科研过程中对专业之间关系进行管理的工作量。协调工作量的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涉及的专业数量和各专业独立工作部分的创新性成份。涉及的专业数量增加,专业间的关系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管理协调工作量相应增大。专业独立工作部分的创新性成份高,意味着对专业工作进行事前的一次性计划的可能性小,因此通过事前设定的方式对专业间关系进行协调的内容有限,大量工作需要在过程中进行即时协调;相反,如果专业工作的创新性成份小,大量是生产性、尤其是标准化的生产性工作,则可以通过事前一次性设定的方式,处理专业间关系的协调问题,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量少、甚至很少需要。如果估计到协调工作量可能会很大时,则应合并这些专业活动为一个课题单位。因此,单独从该因素看,某些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量越大,课题单位就越大——包含的专业就越多;反之,课题单位越小,包含的专业越单一。


创新要求越低,协调工作量越小,则涉及的相关专业的科研独立性就越强,就越可分别划成不同的课题单位。另外,课题单位的大小,还受一个科研院所自身专业单位设置的体制影响,在根据专业生产独立性纵向二次分解课题时,还要根据实际的专业单位设置进行调整:专业单位(如专业室、专业组)设置得越细,课题分解得就越细,课题单位就越小。


(2)课题分解的理论类型和实践类型


根据专业生产独立性分解课题之后,所形成的课题单位的类型是不同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跨专业课题单位,一类是单专业课题单位。其中,跨专业课题单位又因一个科研院所的组织体制而分成不同的类型,如跨组织课题单位(涉及到其它科研机构的专业和人员)、跨研究室课题单位、跨专业组课题单位等。为了简化其见,下面仅以粗略的两类划分,说明课题分解类型。


对于一个只有一个组织阶段的课题,可以理解为横向分解(一次分解)为零,因此,决定课题分解类型的是纵向分解(二次分解)的结果。从逻辑上说,单组织阶段课题有三种分解类型,如下图所示。其中,A类型是只有跨专业课题单位的类型,B类型是既有跨专业课题单位也有单专业课题单位的类型,C类型是只有单专业课题单位的类型。三种类型所代表的实际变化可能很多,比如A类型中,可能只有一个跨专业课题单位(二次分解也为零),也可能有两个、三个等跨专业课题单位。同样为了简化说明起见,我们也只用粗略的一级分类(不考虑课题单位的具体数量)说明其分解类型。


对于一个具有两个组织阶段的课题,理论上的分解有九种,如下图所示。基本的分解逻辑,可以理解为两个单阶段组织模式的排列组合。



另外,现实中,考虑到某些实际情况(如某个专业人员的构成和数量),可能不能或不必按理论要求,对某个专业的工作进行两个组织阶段的划分,从而可能会出现跨阶段课题单位的情形——理论上说,这样做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现实中多组织阶段课题的分解类型会更多,基本上每一种基本类型都会有三种变体类型,如下图所示。


三个及其更多组织阶段课题的分解类型会更多。课题分解的理论类型有3n个,现实类型有3n+1个。其中,n代表最大课题组织跨度。



(3)课题类型决定分解类型的实际选择


虽然组织阶段个数相同的课题,面临的可选择课题分解类型是相同的,但起点位置不同的课题(具体课题类型),应选择的最佳类型却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起点位置越是靠前的课题,创新要求和协调工作量一般较大,因此应选择的课题类型中,必然是包含跨专业课题单位较多的类型。比如,对于1-0和1-4两类课题,虽然都是单组织阶段的课题,但前者选择的最佳课题类型应首选A,其次是B,而一般不会选择C;而后者选择的最佳课题类型应首选C,其次才是B,而一般不会选择A。


因此,“具体课题类型”面临的课题分解类型一般优先选择顺序是不同的,这样,课题分解者可以结合“具体课题”的特点以及在研课题的开展状况等,依次分析选择出最适合该课题情况的实际类型。可见,虽然课题分解类型很多,但课题分解者的操作却可以有简单规则可循。以前面谈到的某科研院所的7类课题为例,其对应分解类型的一般优选顺序如表所示:



【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研究】方案建议篇


科研管理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科研项目的目标组织模式:深度项目管理型组织模式


科研项目目标模式构造的管理基础:分类与分解 (本文)


科研项目目标组织模式下的课题组织类型


--------------------------------------------------------------------


【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研究】思路探讨篇


课题制组织管理属性、特征与缺陷


项目管理的类型及影响选择的因素


[实例]某企业科研业务经济管理


--------------------------------------------------------------------


【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研究】问题分析篇


导读:企业科研项目组织的实践特征及其缺陷


项目分解:按专业纵向分解科研项目,项目组织类型先天单一


项目组类型:团队化水平低,现行工作模式存在内在创新缺陷


项目组织过程:缺乏组织阶段划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升


项目组织体系:以常设行政体系为主要组织成份,不利于多项目和复杂项目的管理


(以上成果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