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以超越硅谷,那就是中国的中关村。”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采访中关村科技园后感叹道。他发现,硅谷最受欢迎的科技公司可以在中关村、北京和中国找到可比的本地化公司。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公司的增长率甚至更令人眼花缭乱。中国证监会国际部主任齐斌去年访问了小米。他被告知,谷歌、脸书和苹果分别用了6年、7年和10年,而小米只用了2年。齐斌认为,过去30年硅谷成功的秘诀已经被今天的中国人破译和掌握,那就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而这种爆发力在中国巨大市场的催化下会更加惊人。
与齐斌不同时代出生的年轻人对这一点有更清晰的认知。他们成长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知识、有热情、有勇气,有风险投资帮助他们,无所畏惧。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前进。如果你经常去中关村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层出不穷的新公司、新名词、新CEO,他们层出不穷,有的成为明星企业,有的在努力攀登,有的可能默默失败。所有燃烧的激情都在印证一个共识——,这是创业的黄金时代。
猎豹移动CEO傅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传奇。十几年前,他从两所不知名的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方漂泊者,住在地下室,挤着公交车,四处奔波打工。我做过产品经理,后来开始创业。我花了三年时间把猎豹移动推向纽交所上市。该公司现在的市值超过20亿美元。
33岁时,傅生第一次来到美国。走在硅谷的大街上,他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人工作那么努力,取得的成就却不如每天跑步度假的美国人?后来,他带着女儿去了迪斯尼乐园。在烟花绽放的那一刻,“王子和公主们,这是梦想成真。”他意识到这就是梦想——,不仅是美国梦,还有中国梦——,这让人们坚信,即使再疯狂的梦想也会实现。傅生豁然开朗。——猎豹和他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梦遇见美国梦的故事。
现在已经有所成就的傅生,希望将这种成功延续下去,传递给更多奋斗的中国青年。上个月,他发表了英雄帖子,邀请几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去硅谷创业。他说:“今天,许多年轻人开始创业。我想我可以为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做点什么,无论是从资本还是创业指导。”
傅生找企业家的唯一条件是“牛子”,一只——头黑白花牛满山难忘的紫牛,意思是一个人走。英雄帖一发出,就迅速吸引了全国近万名创业者报名。如此强劲的创业热潮,震撼了资深企业家傅升,呼唤新时代。
1月7日,北京奇奇剧场,经过精挑细选,傅声“团队”前15名出现在这里进行总决赛。这些创业者有的是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留学归来的海归,甚至还有的是没有完成学业就做出了退学创业的决定。他们的创业冲动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人喊出“不退学就毕业”的话语。
总决赛第一轮的比赛规则是,大家先播放3分钟的视频,然后进行TED直播演讲,最后五支队伍和傅盛一起去硅谷创业。傅盛特邀YY董事长李学凌、58城CEO姚劲波、罗季思维罗振宇作为业务导师现场点评。
小白平时多是接触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或BAT采访,对初创团队深入了解较少,难免有些思维定势。那天在剧场里坐下来,静静听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创业idea,别有一番感受。
果然,第一位选手的视频让观众大吃一惊。这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在一个废弃的泥地操场上走来走去,一口气写完台词,拍了一个长镜头,还有群众演员上演的不同场景,都有出错的地方。罗振宇看完之后,很惊讶整个视频是一个长镜头。
还有一个任性的视频:一个企业家一直说英语,虽然不是很熟练,但是很流畅;一位企业家的视频里没有解释,全是动态图片和动画,但一目了然;还有一个制作虚拟机器人的动画项目,和好莱坞大片一样,制作在拍摄现场看不到的动画角色和机器人。小白看到的最亲密的视频是一位来自家乡重庆的企业家拍摄的。他请了一个外国人教他重庆话,他一直说了很久。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不吃早餐。
这些年轻人虽然想法和风格不同,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爱观察、爱思考、爱琢磨、爱折腾,观察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和诉求,大胆提出解决方案,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15px;">有意思的是,好几个创业项目跟场下四位导师的领域紧密契合,有姚劲波所擅长的O2O,有和YY同一个领域的在线社交,有和猎豹一样做手机工具的项目,还有和罗辑思维一样做自媒体的。O2O项目中,导师们对那位重庆创业者介绍的“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一早将早饭带到写字楼下”的蹲点项目表示了高度认可。最后一位上台介绍的全场唯一一位女性创业者因为有医生的经验、互联网的热情,其在线医疗项目也获得导师们点头。另一位想将婚恋市场搬上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导师们却担心结婚这件事,频次太低。
社交创业项目中,一位创业者提出的“doubledate”四人约会模式也让人听到名字后无限遐想,他要说的是,一对初相识的男女第一次见面各自带上闺蜜、哥们儿来场放松的四人聚会。可惜被导师们驳回,“如果我想这样一场四人聚会,为什么非要下载你的软件呢?微信就能满足这一切。”一位大三的眼镜男生信心满满地想要做一款只有“赞”和“踩”的评价软件,他这么解释自己的理念:“你们认为很无聊是吧?的确很无聊,但无聊到极致,也是一种能力”。在那一刻,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去尝试理解90后的世界。
在创业者介绍过程中,四位创业成功的“过来人”既可以指点一把,同时也是拓展自己思维边界的绝佳机会。导师们常说自己曾在某个领域也思考过如何创新,可以做更多事情,眼前创业者的idea给了他们许多启发。更有甚者,创业者的项目已经和导师公司正在开辟的新业务出现“撞车”,并进一步引发了抢人大赛。
例如,当听到婚恋创业项目,姚劲波眼前一亮,直接对创业者说“你来我们公司吧”,进而引发关于创业团队和公司内部谁干得更好的讨论。导师们认为,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往往会最终战胜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尽管后者可调用的资源更多,但是创业者背水一战的决心更有爆发力。
当然,更多时候,导师们还是一阵见血给出建议。比如,有人想做一款戒烟APP,导师们认为对于烟民这不是每天都能想到的强需求,不如做减肥APP;当一位制造机器人的创业者想做一个机器人平台时,罗振宇就提出单纯销售机器人即可;而那款无聊的“赞与踩”的无聊软件,鲜红、粗黑的界面实在太丑了……这些中肯的建议都给处于初创的创业者们少走弯路的机会。
看着场上的创业者,傅盛不禁有一种后生可畏之感。的确,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咖啡馆里、在手机里微信群的讨论中,到处都充满有关互联网创业的激情讨论。
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京东等一大批成功的公司和企业家,他们的成功故事和身价给年轻人们树立了示范效应。伴随9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有个性,而比90后稍长几岁的年轻人们,大家已形成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单位、自主创业的风气,社会分工也不再那么强调单位、集体,而是一个个创业团队、工作室就能成为一件事的某个环节,各个工作室做好自己手头上事,彼此衔接,最终令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社会的现状:分工更加细致精确,组织却越来越小而美,而且,人人都拿出自己的才华和资源分享的分享经济已为大势所趋。
祁斌曾提到《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在讨论“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最可怕的,不是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因为很多论文都是抄袭的,而是中国的年轻人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开始创业。
没错,就是你,那些和傅盛一样曾经或正在创业的少年们,你们才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