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有企业雇用残疾人,却不让他们到岗上班
【焦点】企业默许“吃空饷” 租证只为“假用工”?
3月25日,李久昌在收到拖欠工资23754元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后颇为不满。虽然他打赢了官司,但在自己的婚外情被“曝光”后,他担心没有企业会再聘用他。
李久昌是盲人。2012年4月,辽宁大连一家建筑企业雇佣他工作,但他不让他上班。他还暗暗担心“这件事有问题”。去年10月,李久昌与公司解除合同时,李久昌起诉公司拖欠工资。没想到,公司在法庭上说李久昌“挂靠证书”,“不劳而获”,让他觉得委屈。“如果正常劳动能得到报酬,谁愿意去做欺骗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李久昌告诉记者。
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企业“租借”残疾人证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事件。但是,这些残疾人为什么要配合企业“行骗”?相关专家认为,残疾人就业难、法规有缺陷,相关部门应堵塞漏洞。
“租”来三个证,可省十多万
为什么这家公司只“出租”李久昌的残疾证,不让他上班?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姜峰告诉记者,这是盈利的,没有责任承担。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第17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上一年度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比例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用人单位上一年度安排的未达到规定比例的残疾人人数与本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额乘积计算缴纳。
这家建筑企业有200多名员工,1.5%的比例有3个残疾人岗位。据大连市统计局统计,2016年,大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为72447元。根据江峰的粗略计算,如果上一年残疾人没有就业,今年就要支付21万元的伤残抚恤金。如果“租”三张残疾证,大连市月最低工资为1530元(2018年最高1620元),每人每月缴纳五险一金,接近500元。三个人的缴费只有7.3万元,企业可以省下13万多元的剩余保险。
税务机关处理起来也有困难。大连市地方税务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并支付工资,当地税务局在收取剩余保险费时认定企业为残疾人安排了就业。至于企业安排残疾人做什么工作,或者是否允许残疾人工作,税务机关没有办法管理,也很难处理。
似乎企业“省钱”,残疾人“拿钱”,还有一些残疾人愿意配合企业“行骗”。沈阳市助残志愿者李友告诉记者,这种被称为关爱残疾人的做法,实际上破坏了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助长了一些残疾人不劳而获的心理,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就业有困难,无奈“将错就错”
李久昌应聘时,建筑公司明确表示,他是被任命为操作工的。合同有效期为2012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月薪1530元,五险一金。但是合同签了,保险也交了。到公司报到的第一天,李久昌就被“赶”回家了。单位的人告诉他:“暂时没有适合你的岗位。回家等着,钱每个月都会打到卡上。”李久昌很不服气:“除了看不见,我还有手有脚,所以让我做家务。”“我撞了怎么办?此外,我们不缺少杂务。”对方的态度也很坚定。李久昌总是心烦意乱。几次尝试失败后,他再也没有向公司要过工作。
事实上,
“我担心他们内心的敏感经不起批评,公司还要花钱安装无障碍设施。”沈阳佳兴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解释了他不想雇佣残疾人的原因。2012年,该公司聘请腿部残疾的周涵管理仓库。结果,交货单上的零件名称和数量连续错了三次。冯批评他,周寒则认为“接受了”
欺负”,告到了企业所在城区的残联。李久长不是没想过提前解约,换份工作,可就业渠道窄、就业环境不理想让许多租证的残疾人“将错就错”。
梅红是一家大型残疾人就业网站常驻沈阳的工作人员,她介绍说:“目前很多就业的残疾人干着保洁或门卫的工作。有些智障人士去洗车,盲人主要集中在按摩和钢琴调音两个工种。其实有些残疾人的英语很好,完全可以去当话务。另外,很多企业没有无障碍通道,办公软件也少有盲文版本,就业环境确实不理想。”
堵住政策漏洞,遏制“假用工”
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海认为,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企业应当受到处罚。如果企业没有真正安排残疾人就业,而只是让残疾人持证挂靠,那么,相关部门查实后应当进行行政处罚,并追缴应该征收的残保金。
“尽管租证的残疾人有自身不对的地方,但反思一下,我们的政策也存在瑕疵,应当尽快堵上漏洞。”梅红建议,除了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外,还需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作出调整。比如,可以通过降低残保金征收标准减少企业“假用工”收益。
2017年4月1日起,财政部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由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20人(含)以下小微企业,调整为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调整免征范围后,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剩余时期内按规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是好的开端,未来可以尝试根据企业聘用残疾人工作状况的信用等级,适当减少企业就业保障金的缴纳。”梅红说。
李铀认为,改善残疾人依赖“租”证的现状,需要更强大的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适当鼓励补贴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挖掘适合残疾人工作岗位的企业。此外,还可将残保金多用于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上。”(文中残障人士为化名)本报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