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90后”女大学生变身“非遗制造者”新华社发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雕刻技术。曹摄/光明图片
样本介绍
新时代课程思政化视域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全国26省百所高校的25123位学生的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独立样本检验考察拥有不同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即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要素认知、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创业政策满意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等10个构念上的现状与差异特征。对有无社团骨干经历的两类学生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并对问卷最后设置的开放性题目进行文本分析。
社团骨干经历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功不可没
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874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就业结构性错配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参与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作为社团的骨干力量,获得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区组织因其自身的组织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自律性等特点,成为提升高校社区骨干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理论上,高校社团骨干作为提前社会化的大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一系列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其在资源整合、团队建设、资金准备、协调配合、应急处置、规划沟通、组织执行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有无社区骨干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何?差异的特点是什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借助社区功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让我们在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
经过多方面的深度数据挖掘,通过对比有无俱乐部骨干经历的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俱乐部骨干经历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有社区骨干经历的学生创业行为和影响因素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区骨干经历的学生(见图表)。无论有无俱乐部骨干经历,两类学生的创业行为及影响因素均在3.33以上,处于中等水平,两类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得分普遍较低。
同时,数据显示,有无协会骨干经验的学生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和创业行为三个维度呈现递减结果,反映了两类学生在创业行为上的“知识、信念和行为”不一致。而且,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劳动教育的因素和科学的劳动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企业未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在校企育人中的导向作用,而是被动接受或配合高校单方面制定的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同时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助力纾解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
建立健全社团骨干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结果表明,有协会骨干经历的学生创业行为得分和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显著高于无协会骨干经历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基于专业特长和爱好形成的群体,主要活动包括争取资源、
组织活动、招募成员和经验交流,而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社团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基本都是围绕计划组织、执行力调动和内部奖惩机制展开,实际上是模仿市场主体开办和运营的过程。通过对标企业与社团组织在“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维度的诉求,发现高校社团与企业在此几项内容对比中呈现了相当高的相似度,比如对于“目标愿景”,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规模持续发展壮大,提升影响力,企业层面注重保持盈利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由此说明双方均呈现扩容增量的特点。又如“组织模式”,高校社团层面注重科层制或扁平式管理,企业层面注重科层制,由此可见双方均采取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再如“奖惩机制”,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职务调动,企业层面注重职务调动及薪酬调整,由此说明双方均包含了职务晋升或薪酬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可见,社团和企业的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行为模式同大于异,社团骨干经历可无缝对接企业工作经验,故其干事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意识、资源整合、团队组织、自我成就等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指标均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有鉴于此,社团骨干轮任是高校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而有效渠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应建立健全社团骨干全员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社团骨干实行学期轮流担任制,创新全员轮值机制,让每位有意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段、不同的机构里轮值担任不同层级的职务,以充分锻炼、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规划统筹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机制拓宽渠道,提升创业意向强度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两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得分整体偏低,处于10个构念的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区间。作为高校软硬件层面固有的内生阻滞,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提升亟待外部资源介入。即以行业为背景,由企业搭台,让社团唱戏,从企业日常经营、生产管理中引入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的功能,并引入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社团顾问”,定期为社团成员进行培训指导,带领社团成员深入生产线、市场职能部门交流学习,深化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对接,促进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能力的提升。
研究同时发现,在创业行为各维度的现状与差异特征上,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其资金筹备程度的得分(有3.39,无3.26)均低于精力投入程度(有3.62,无3.45)。这说明大家在创业这件事上虽都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但两类学生都面临或者感知“融资高山”的高不可攀,自然而然地减弱了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的热情。因此,高校应考虑到创业环节最重要的问题——资金融资问题,通过配套补奖各级各类“国创项目”“大创项目”的资金扶持或建立健全创业校友基金会资助机制、创新企业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融资机制以纾解融资难题,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燃眉之急与后顾之忧。
创新“社团顾问”机制、创新企业扶持大学生创业融资机制、拓宽创业融资渠道,让学生感到创业成功的希望,有利于创业意向的提升与强化。
让创业者在创新创业中追求自我实现而非“向钱看”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学生均体现出对创业行为“知信行”不一致的现象,即从创业动机到创业能力再到创业行为递减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创业动机各细分维度的现状与差异上,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对创业动机的追求顺序都是:经济追求(有3.74,无3.62)>社会贡献(有3.73,无3.59)>名誉追求(有3.67,无3.54)>自我实现(有3.66,无3.53)。从中可以看出,造成“知信行”不一致的现象是由于他们一开始就将创业动机置顶为经济追求,因而在面临或者预测到创业融资艰难时,他们的挫折感会提升,创业失败感、恐惧感增加,从而导致创业意向减弱,最终也弱化了创业行为。
高校应纠正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的劳动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倡导高尚的创业“初心”,提升创业动机境界,使创业不仅仅是为了“经济追求”或者不以追求财务自由为首选,而是有更高的自我实现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大学生创业者应该从创新创业中追求自我实现而非“向钱看”。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根据文本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劳动技能素养以及科学的劳动观,同时,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应创新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推进“劳创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其一,创新“双主体”“劳创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上的内在关联性、同根同源性,即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重合的依托载体、互补的教育目标、共同实施主体。在此前提下,依托智力资源和行业资源的校企协同育人双主体思路日益成为“劳创融合”共建过程中一条具备潜力的路径。
其二,搭建校企合作劳动教育平台,强化企业用人诉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利用企业与高校共建的平台资源、构建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平台等措施,让高校的人才供给侧和企业的需求侧更好地衔接,从根源上纾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错配问题。
(作者:宁德鹏,系南宁师范大学教师;纪明,系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