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日,基于区块链科技的第一笔闲置住宅使用权转让交易在江苏省昆山市完成。永新村六如墩25号闲置住宅12年使用权被企业以单价18.69元/月/平方米竞得。
中国时报记者燕北京报道
8月2日,基于区块链科技的第一笔闲置住宅使用权转让交易在江苏省昆山市完成。永新村六如墩25号闲置住宅12年使用权在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上以单价18.69元/月/平方米被企业竞得。
昆山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王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昆山是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根据上级文件,已经承担了多项改革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即在限制流转范围、期限和用途的前提下,支持农村房屋不动产权利人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闲置的农村房屋和宅基地进行出租、投资和合作。向市场主体或个人转移,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户每年增收超5万元
这一次,闲置的农家乐可以通过“上行”转化为旅游民宿。淀山湖永新村委会主任蔡顺华告诉《华夏时报》:“村民们都很支持,很高兴迎接这次改革。”
“公司12年使用权交易完成后,村民起草并签订合同后就不需要跑合同了。未来租金收入将直接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个户主手中,交易流程可以在交易平台上看到,群众也表达了信心。”蔡顺华介绍。
“目前有12套农房租出去,每套都成为民宿。根据18.69元/月/平方米的数据,大面积的农房可达230平方米左右,每年可获得5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项目结束后的最后三年,户主还可以从酒店项目的年净利润中额外获得20%的分红。”蔡顺华补充道。
区块链技术助力三农发展是近年来的应用热点,也成为众多企业瞄准的热点赛道。
昆山市农村闲置房屋“上游”流转交易的技术提供商之一是蚂蚁链。其公共服务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当地农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销售农产品的机会,很多农村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农产品的上游化。然而,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交易成本”。许多农业农村要素没有充分激活,经济活力不足。区块链实现的智慧管理,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高质量连接,降低了信息成本,消除了物理壁垒,提高了生产、交易、仓储、物流等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能够让农业企业降本增效。”
不过,蚂蚁链负责人也强调,要避免“一链解千忧”的误区。充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特点,通过集成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关注很难说,有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因为这不是用锤子找钉子,而是了解需求,理解需求,然后解决问题。"
农村闲置住宅“上链”变民宿
昆山的地理优势是实现农村闲置房屋向民宿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杰介绍:“昆山毗邻上海,在城市工作或定居国外的人不在少数。村里的一些农村房屋闲置,每逢节假日,昆山城镇都会成为‘周边游’的热门选择。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加速了闲置房屋的升级改造需求。然而,闲置房屋流转纠纷问题一直存在。过去闲置房屋大多通过私下协商转让,没有规范的转让手续和合同,权属信息和地籍信息难以确认。如果农民业主或第三方承租人违反合同,往往会引发冲突。此外,由于缺乏可核实、可信的交易信息,银行无法提供后续金融服务和担保,使得区域性农房交易难以形成大规模流通和产业化经营。”
“把闲置的农房盘活利用起来,利用我们江苏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后端技术端和区块链技术端也有合作,几方互相匹配是顺理成章的。依托区块链技术,交易规范可信。正是这样的机会和计划。”王杰补充道。
截至2021年6月末,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超过70.4万笔,交易金额超过1468亿元,溢价金额超过
46亿元,流转土地超1896万亩,抵押融资超77亿元。其中“链上”交易成交项目数3099笔,交易金额2.53亿元,成交土地类总面积额3.98万亩,有效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据悉,截至目前,江苏已经有多个地区成功探索了“区块链+农村产权交易”的案例,江苏省射阳县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等线上全流程“不见面”交易;江苏省金湖县引入区块链+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全程上链存证,金融机构基于链上真实数据完成风控核验,使得该地农村贷款不再需要“借人情担保”,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有效地将贷款时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