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眼刀学生,90岁,曾在检察院从事公诉工作。2019年,她告别了大众眼中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剧本创作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也成为了国内某知名综艺节目的幕后编剧之一。
“现在,我的个人经历可能不太典型,往后推一两年可能是很常见的模式。”她是这么说的。
剧本杀,一款以剧本为核心的角色扮演游戏,每局由5到10名玩家组成,单局时长一般在4到8小时之间。玩家根据个人脚本和线索,进行推演和推理。主持人指导玩家,整体控制游戏的进程和方向,或者找到幕后凶手,或者还原故事的真相。
凭借硬核的沉浸式体验和强大的社交属性,剧本杀近年来在全国遍地开花。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创作者正在经历“迭代”,从早期的传统玩家和推理爱好者,到现在的网络写手、高中老师、自媒体等诸多行业。
这里既有好剧本等于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抄袭融梗、内容同质化等现实苦恼。繁荣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部剧的剧本,它的制作会走向何方?
财富密码or造梦神话?
门槛低,收入高,如果能爆,就能赚几百万。快速增长的杀市剧本是少数人的财富密码还是大多数人的梦想神话?
业内人士曾为记者算过这个账。目前有三种脚本:盒装版、城市限定版和专属版。盒装书销往所有线下门店,销量不限。价格区间380-688元,均价500元。顶级作品销量可达1万册,利润上限约300万元。这意味着剧本只在一个城市的3到5家店销售,价格在1000到3000元之间,利润在100万元左右。独家只卖给一个城市的一家店,价格在5000元左右,创作周期比较长。
如果剧本受到市场的好评,创作者赚几百万也不是梦。然而,如此高的回报大多存在于占行业5%的主要作者中。头部以下的作者,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写作或推理爱好者。大部分是兼职作者,主要是投稿。由于商业化过程漫长,内容存在风险,收益会大大降低。
从业者表示,正常销量下,笔者一个盒装版的份额在1万到5万之间,收入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加上1到2个月的产出时间。一些不依赖出版的独立作者需要举办交易会,推销自己。剧本可能会被忽视,陷入几乎没有收获的境地。
除了内容质量,剧本的销售方式、发行渠道、营商环境都会影响收益。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虽然作者处于上游,但承担图书测试、修订、推广工作的发行人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比较强势的地位,收入也相对较高,发行一本书就能获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
目前,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合作有两种模式,即买断和分享。买断的成本在几千到几万之间。剧本发行买断后,作者将无法参与后续收益分成。分科模式要求作者全程参与测试和修书,周期长,对团队协作要求高。
驻上海的调查笔记团队尝试了一种新模式,即签约一批全职作者。在底层工资的基础上,作者的收入还包括绘图和项目分成。“就行业而言,我们的股比并不是最高的,但有底薪和五险一金,相对稳定,可以很好地匹配和自由组合其他工种。项目团队也可以互相评估,互相测试。有助于提高创作的速度和质量。”队员们说。
剧本掌握得好的人最有发言权。在目前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是出版者。头部作家与工作室或发行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然而,这种关系并不稳定,甚至可能会发生转变。一些作者在创造了热门IP后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更有潜力吸引资金并拥有话语权的出版商。
内容优质=成功?
“有一次,我也在一个收入较高的职业中工作,但创作空间有限。”在八眼刀眼里,剧本杀格式比较年轻,个人表达欲望可以满足。“如果加入一个实力强大的平台,还能接触到自己喜欢的IP,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自由、大表达空间”是剧本杀对创作者的吸引力
引力之一。但“为爱发电”的可持续性毕竟有限,除了创作尺度较为宽松外,相较传统出版行业,剧本杀的商业化周期更短,收益更高。随着市场越来越火热,更多类型的写手陆续加入,包括犯罪心理学、编剧戏文、话剧等出身的作者,还有原剧本杀店家、高中教师、游戏设计师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不论抱着何种想法入局,只有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才能在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
这并不容易。首先,剧本杀与传统虚构作品有很大不同。“写推理小说的时候,一切尽在我的掌握。这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场智力竞赛,作者给出所有的已知条件,读者如果推导出正确的结果,会觉得自己更胜一筹。假如作者能给出一个更高明的结论,读者也会心服口服。”一名写手说。
剧本杀不只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游戏,它的完成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店家的布景、玩家的水平及主持人的发挥等,在写作阶段无法把控的因素。假如玩家本身不擅长推理,对于线索以及情节的设置,无法和骨灰级玩家一样推算出来,或者主持人在没有试玩的前提下开本,都将影响到剧本的整体评价和欢迎度。
另一个难点在于,在剧本杀里,作者必须要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主角,且围绕同一个案例互相关联,各自的戏份也要大体相等。这种角色之间的强关联性和强互动性也与传统写作有着较大差异。

“想要入局剧本杀创作的人,需要先进行自我评估,是否具备入局的实力。”在探案笔记团队CEO孟玉洋看来,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游戏设计和剧本创作的能力,二是在刑侦推理领域足够的积累。“情感本和欢乐本对于推理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要让玩家有‘爽感’,其实也并不容易。”
在具备实力的基础上,作者还得对行业有一定的热爱。因为作品需要经过多番的打磨与测试,将耗费大量的精力,且作品收益存在窗口期,假如单纯为了利益而来,这将是很大的负担。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打磨好的作品,进入市场后,也不是单纯依靠内容就能取胜。是否拥有强有力的发行以及宣传推广、线下店的开本表现、大众对剧本类型的偏好变化等等,都是决定剧本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警惕“双输”局面
“到目前为止,在我挑选之后真正上手玩的剧本里,大约有20%可以算得上是好本。”从上海开出第一家剧本杀店到现在,资深玩家妮可已经体验过300多场剧本杀游戏。“假如碰上不好的本子,体验感就会很差。而且,至少要耗费四个小时在里面。”
作为一剧之本,内容永远是玩家关注的焦点。有调查显示,剧本杀行业目前存在的困境,主要是好剧本稀缺、抄袭和同质化剧本泛滥(66.14%),缺乏市场监管、盗版作品频现(61.43%),无聊情节过多(48.87%),剧本更新速度慢(38.29%)等。
“在两年前,剧本杀还是非常小众的游戏,玩家主要为推理爱好者,因此剧本类型主要集中在硬核推理。”资深写手告诉记者,随着更多玩家加入,社交属性更明显的剧本开始受到欢迎,娱乐性更强、身份冲突更剧烈、对抗气氛更浓厚的剧本市场表现会更好。交际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大于智识上的爽感,部分传统作者也随之面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一方面,在缺乏规则的状态下,市场上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以投稿为主的剧本平台或店家,可能存在涉及抄袭、过度融梗、涉敏感话题的剧本,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另一方面,商业价值几乎是目前剧本评价的唯一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类型玩家的加入,剧本的评价体系陷入了迷思。
知乎上一位答主@春日主义写了近两百篇剧本杀测评,在他看来,剧本的质量与游戏的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很多世界观宏大、叙事精巧、文笔优美的本子可能打起来并不怎么样。”在他看来,作为游戏,审美性和艺术性依然要依托于趣味性。
剧本评价的主观依赖程度较高也困扰着作者。“无论是太难了,还是太简单了,都可能被定义为一个烂本。”有写手告诉记者,由于创作者与玩家处在“双盲”的选择阶段,因此“埋梗”需要格外慎重,例如作者写这个人右手戴了块手表,常看推理小说的人才有可能知道这代表这个人是左撇子。
另外,由于作者、发行、店家和玩家之间的信息差非常大。玩家和店家在选择剧本时通常并不清楚实际好坏,而业内评价较好的作品也不一定有好的销量。在营销上,头部发行方可能在短视频、测评平台上进行更多投放,以此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本子的销量和质量也不一定能够成正比。
“如果为了赚钱,只做一些比较短平快的东西,一味迎合市场,就会导致某一类型的泛滥,整体的行业环境就会受影响。”业内人士提醒,急剧扩张之下,行业需要警惕资本盲目性和滞后性所导致的“双输”局面。“在线上化和碎片化的时代,剧本杀让人们重回线下,用一个完整的故事重新连接人与人……所以,不能因为坏剧本让受众对整个行业失望。回归剧本杀的初心,让玩家真正有参与感、互动感、获得感,才能让行业走得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催生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行业自我净化的呼声与力量。比如说,对于某些热度较高的限定本,售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发行手中,形成了部分发行的垄断。为此,行业内部发展出了以展会为主的剧本销售模式,以及会展抢车的新玩法。通过展会小程序上的“抢车”程序,定点开抢,手速快就可以抢上。之后只要全程参与剧本测评,就有机会拿到中意的本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性。
1+X:剧本杀的无限可能
低至8.8元,就可以买到剧本杀写作培训教程,还能附送上千份剧本。“会写字,学会就能写剧本杀”“7天极速完本攻略”,这样的宣传标语诱惑力十足。

随着剧本杀热度持续高涨,行业产业链已外溢至教育培训领域。不止线上,相关机构也陆续推出线下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写作逻辑、内容类型分析等。记者注意到,还有专业戏剧类院校正加入其中,与剧本杀团队合作开设培训课程,并计划将此作为院校教学常设课程。
“好剧本仍然是稀缺资源”,这是很多玩家的共同感受。当剧本杀写作培训兴起,对于行业来说,究竟是制造更多的泡沫,还是推动创作走向规范与专业化,还需留待观察。
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庞大的市场吸引力下,以剧本杀为核心,一些新的业态正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在更多行业和场景下开发的“1+X模式”正不断生长。
文旅产业已经迈开了步子。成都、重庆、长沙等多地陆续推出两天一夜沉浸式剧本杀,通过多感官包围和沉浸式体验,让玩家深度参与。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价值并创新呈现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的同时,也增强了消费黏性。
“结合各地的文旅项目,优质的剧本杀IP可以辅助景区开发,比如说乌镇有一个新打造的景区——新栅,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通过剧本杀可以进行引流。同时,在景区建立大师工作室,与乌镇戏剧节紧密结合,国风服饰等文化消费业态都能辐射到。”孟玉洋向记者描绘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的团队,正计划进行超级杀的尝试,即采用电影的制作水平和宣发推进项目。也就是说,在电影院就可以玩剧本杀。“现在的电影院坪效其实不高,一个厅大概年入几十万,所以有些影院合作意向蛮积极。有的希望在淡季的时候做一做,有的想直接推倒重来。目前我们正在酝酿,以一个将要上线的动画电影为尝试,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将超级剧本娱乐引入影院以及线下门店。”
还有发行向记者介绍,剧本杀可与消费品行业结合,比如主打酒的本子,可以设置开盖得到定制的线索。“或者还可与音频平台合作,通过纯音频的方式为听众提供剧本信息。”
可以看到,剧本杀创作形式的包容性,为“1+X模式”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它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也是对整个行业创作形式的革新。
“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全产业链中的重头戏。假如一味地追求快钱,产出低质、同质化内容,导致行业严重内卷,再多的场景也难以发挥价值,反而会落下一地鸡毛。”业内人士表示,剧本杀这一野蛮生长的行业,有困惑与挣扎,也不缺想象的美好。未来如何,就看利益相关者能否立足长远,在规则真正降临时,仍然能站稳脚跟。
栏目主编:陈玺撼 文字编辑:束涵
来源:作者:束涵 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