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书店,顾名思义就是卖二手书的书店,也是旧书流通的地方。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二手书店都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的二手书店在改革开放后基本都发展起来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书店受到冲击,二手书店的生存更加艰难。
他们还在坚持什么?二手书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未来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成都四家二手书店,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待,共同探索一条未来的阅读之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成都的二手书店圈子里,有一位店主,早年当记者时,就完成了“千里行”的壮举。后来,他开了一家书店,实现了“读万卷书”的梦想。他就是聚智斋的老板王中明。
聚智斋在二手书爱好者中知名度很高,很多人有找不到的书,尤其是关于巴蜀文化的信息,都会向王中明求助。对王中明来说,开一家二手书店不仅实现了他的读书梦,还让他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少年的藏书梦
沿着清水河公园往南走,来到了蜀街万里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记者环顾四周,没有发现鞠志斋的名字。在得到指示后,他从一个不显眼的楼梯爬上二楼,穿过一条长而窄的布满书架的走廊。只有当一个带阅览室的房间出现在他面前,他才能被视为主力店。书店不是很大,有200平方米的空间。除了一张长长的会议桌和一张茶几,剩下的空间里摆放着一排排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从各处淘来的新旧书籍。书太多,书架不够,书架之间的空地有很多地方,只有一个人勉强通过。
这时,书店老板王中明正在一堆书里找东西。记者赶到时,他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你先坐一会儿,我去找本书。”我忙了一会儿,但找不到书,因为我刚搬到这里,很多书还没来得及整理。
“这里不好找。”王中明解释说,“我们现在和四川省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合作,所以‘法马书院’的牌子挂在外面。”后来,记者在过道的一个书架上,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发现了“聚智斋”的招牌。
过道里随意摆放的招牌
今年是聚智斋开店的第10个年头,在成都的二手书店中并不算特别长,但开书店的梦想几十年前就已经萦绕在王钟的脑海里。
王中明年轻时家里很穷,很少能看到一本书。在没有电视、手机等娱乐设备的时候,读书就成了难得的休闲时间,所以给自己藏一些书就成了他最初的梦想。当时,虽然王中明缺钱,但他仍然会花大部分生活费去买书。高中毕业时,他的“小书库”里已经有2000多本书了。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架,他在墙上打了一排排的洞,插上木板做简单的书架。
大学毕业后,王中明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书店,但由于经营不善,只维持了两年就关门了。他投身于媒体行业,做了近20年的调查记者。与此同时,王中明曾经诞生了众筹图书,大家都想到要建一个万册的图书馆。连名字都是——“聚智斋”,意思是收集很多知识。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集万卷书快速学习的计划并没有实现,开书店的梦想一直藏在王钟的心里。
/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99a866c9ffc44428ae8d927b5ead24d5" />◆聚知识,聚知己,聚知音
2011年,王忠明从报社辞职,做起自由撰稿人,空闲时间多起来,放下多年的书店梦又可以拾起来了。他先是在孔夫子旧书网注册了一家网上书店,店名毫不犹豫写上了“成都聚知斋”。王忠明说,抱着以书交友、以店养藏的目的,希望聚知斋能成为一个聚知识、聚知己、聚知音的地方。
那时,王忠明住在新华公园附近,有一天在楼下散步时,他无意中发现一间小铺面正在招租。王忠明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地方用来藏书还挺好的。他问了价格,最后付了9600元,签订了一年的租房合同。之后,他去二手市场淘了两个小圆桌和几把小藤椅,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了几千册运来店铺,梦想中的“聚知斋”终于有了落脚处。王忠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的藏书有了归处,朋友们也有了一个聚会喝茶的地方,一举两得。
没想到,因为旁边有个小学,放学后小朋友们蜂拥而至,王忠明又专门去淘了一些儿童读物,同学们有借阅的,有花钱买的;周边小区的居民,有时候路过也进来逛一逛,挑几本书。一天下来,也能有一两百的收入,对王忠明来说,倒是意外之喜。最有趣的是,他在书店外放了一个箱子售卖过期杂志,写明了一元钱一本,一段时间下来,杂志反而越卖越多,很多人家里不要的就直接送到这里来了。
后来,因为书店里的书越来越多,空间日渐狭小,王忠明将聚知斋搬到了武侯祠大街的一栋居民楼上。
地理位置的改变,书店的客流也发生了变化。无意中闲逛过来的客人变少了,好在书店名气逐渐增大,以前的书友仍旧会常来光顾,甚至不少人在网上购买过聚知斋的图书后,从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杭州等地慕名前来“打卡”。如此一来,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书店生意倒也还过得去。

王忠明正在处理网店信息
◆旧书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目前,王忠明的藏书大约有8万册,其中7万册放在聚知斋,还有万余册在绵阳老家。这些书,都是王忠明一本一本淘来的。
成都是旧书爱好者的天堂,南门的高升桥,西边的送仙桥,北门的文殊坊,东边的玛塞城,都是挑“尖货”的好去处,王忠明也经常光顾。送仙桥的旧书市场,每周三和周天早上五点半开市,八点半就结束,要想淘到好货,必须摸黑赶去,颇有点古装剧中“鬼市”的感觉。除了旧书市场,王忠明有几个固定联系的收荒匠,看到一些好东西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
淘来的书,清理干净以后,分门别类放上书架,有些会拍照放在网店上。一些极有收藏价值的书,他还会写上一大段书的来龙去脉以及鉴赏语,留待有缘人。
有两种书王忠明是舍不得卖的,一是那些自己喜爱并决定反复阅读的书籍,包括他为了写作计划淘回来的一些书。有一段时间,王忠明计划写一篇古代女诗人的文章,淘了好些关于李清照、薛涛等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文章没写成,书也没舍得卖,至今仍留着。曾经有一位藏书家来书店挑选了几万元的书,都是王忠明想留下,以后有空去慢慢阅读的书。那天,望着藏书家离去的身影,尽管书店销售第一次突破了万元,王忠明心里却五味杂陈。
还有一种是现在没什么价值,以后或许会增值的文献。但王忠明眼中有增值价值的书并非现在受人追捧的古籍线装书,反而是普通人的书信、手稿、笔记本等。“这些人虽然都是普通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手稿、日记,比如他写到他在某一天的生活,会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见证。通过这些个案,我们可以研究一段历史,所以,这些资料几十年后或许会很有价值。”
淘书多年,王忠明也不是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刚开书店那会儿,有一次他遇到一个老太太,手里拿了一套线装书,声称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王忠明一看,书看上去较为破旧,没有封面和封底,纸张很柔,我以为这个书还可以,因为才卖出没得好久,最终一番讨价还价,王忠明花了八百块钱买下这套书。后来有识货的朋友一看,才发现这套书其实是用绵纸故意做旧的,根本值不了这些钱。
经过这次教训,王忠明通过读书,向考古学家、博物馆工作人员等专家请教,学习了从中国古文字发明到现代印刷术的书籍演变历史。此后,通过古籍的版本、年代、装帧、纸张等,他基本能判断出一本书的真伪了。但王忠明遇到古籍书的态度变得谨慎,有一次,有人拿着一套宋版的《金刚经》来找他,要价3万元,王忠明回绝了。后来有人出2万元买下那套书,几经转手,最近一次已经炒到了160万。王忠明说起此事倒也不以为意,大约是没什么缘分吧。

过道里也堆满了书
◆旧书店,看书,也看人
与书为伴多年,王忠明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旧书店的书,他最近搜集了十几本国内外关于旧书店的书,新近看完的一本是《查令十字街84号》。“看各时代旧书店的故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启发。很多书店已经成为传奇,它里面来往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见证了各个时代的风云。”
经营二手书店,不仅是与书打交道,更多是和人打交道。在聚知斋的十余年,王忠明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读者,有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有电影导演、杂志记者,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有象牙塔中的学子。王忠明喜欢与他们聊天,聊书,聊阅读,聊诗词歌赋,也聊他们的故事。
说话间,王忠明拿出两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读者留言,从书店开业到现在。王忠明翻开其中几页,与我们讲述了那些或娟秀,或苍劲,或稚嫩的笔迹背后主人的故事。

“这位谭继和老师,你知道吧。”这页纸上写道:“聚知藏书,聚慧读书……”落款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谭继和。两人的相识颇有些戏剧性,那天王忠明吃完饭在书店楼下散步,恰好遇到同样在散步的谭继和先生,两人此前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打过照面,于是王忠明主动上前招呼,邀请谭先生到书店坐坐,两人愉快地聊了一下午。
还有很多专程从外地赶过来买书的书友。一位陕西的编剧,想要改编一本名为《死巷》的小说,到处都找不到原著,最后打听到聚知斋有一本,于是趁着来成都开会的机会,赶紧过来买下这本书。
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何三畏准备写一篇关于流沙河的文章,急需一份资料,打听到王忠明手里有流沙河的手稿,专程从广东飞过来。最终,王忠明不仅让何三畏读了原稿,还复印了一份资料,让他带回去仔细研究。
又翻过一页,娟秀的字体写着“旅行或者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是一个高考结束的女孩,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无意中来到聚知斋。因为对图书的热爱,加之暑假没什么事,她在书店待了一个多月,帮着王忠明整理一些旧书。王忠明还记得,查分那天她有些紧张,最后还是王忠明帮她看的分数,考得不错。后来,她到华东师范大学念书,毕业后就留在了上海,现在偶尔回成都,还是会到聚知斋来看看。或许对她来说,这间旧书店,已经成为她青春纪念册里一份特殊的回忆。
从新华公园到武侯祠大街,再到万里桥文旅创意产业园,这里已经是聚知斋的第三个家。不久前,王忠明才将最后一包书搬过来。他在朋友圈写道:“书院门口的一棵树。我搬来第一个书架时,法马书院门口的银杏树叶正由绿变黄。我搬完武侯祠大街的最后一包书籍后,这棵树已经更换了一身崭新的新绿。其间,这银杏树经历了果实的成熟和脱落,以及片片红叶在秋风中的飘落,一直到枝丫光秃秃的冬天。春节后,银杏开始发芽吐绿,这棵树终于迎来了茂盛的春天……”
二手书店,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董小玥)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何建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