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面向航空航天、量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的前沿趋势;自六年前成立以来,国际比赛数量大幅增加;一批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近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竞争促进了高校双创教育的深化,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
“密封箱内的甲醛浓度为0.275ppm(ppm为浓度单位,即每百万个干燥空气气体分子中含有的气体分子数)。现在我们把除醛瓷放进去,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陈子峰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馆和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现场展示了该实验。
11月2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广州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教育部等12个国家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大赛以“我敢冒险,我会创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最终有683个项目脱颖而出,在总决赛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金牌159枚,科技含量高,技术壁垒高
本次大赛中,一大批反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量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的高科技项目。大量涌现,有的甚至闯入了创新的“无人区”。富有创意和前景的项目展示了大学生的创新实力。
18日下午,高竹角赛道前三名的争夺异常激烈,选手们展现出的创新实力让现场评委大吃一惊。连续两届大赛总决赛评委、中国北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投资总监许登峰表示,“进入前三名的33个项目,都是技术含量高、技术壁垒高的项目,很多项目甚至达到了尖端水平。”
在场上硬碰硬,根据实力来竞争。最终,北京理工大学的“星网测量与通信”项目获得大赛冠军,清华大学的“节能工业边缘AI芯片与应用”等两个项目获得亚军,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的“莫航喷气背包”等三个项目获得季军。此外,比赛产生了159枚金牌。
卫星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本次比赛的冠军项目“星网测量”,是针对卫星互联网现有产品测量中的痛点发明的一系列测量仪器,旨在解决制约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的重大问题。
该项目主持人、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宋哲说:“我们做研究的梦想是保护中国发射的卫星。”
国际比赛的数量从17项增加到3,291项
本次大赛设置了高等级赛道、“青春红梦之旅”赛道、职业教育赛道和萌芽赛道。
大赛总决赛路演中,国际选手乔治通过大屏幕向评委介绍了慕尼黑大学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牙科手术辅助系统,希望通过研发牙科手术AI机器人,搭建云平台,缓解人工种植牙手术高昂的成本。
像乔治这样的国际球员在赛场上打球并不少见。从2015年创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始,经过6年的发展,大赛不仅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平台,也成为全球大学生实现创新梦想的盛会
data-gid="348569" qid="6527574739760715016" mention-index="0">剑桥大学的参赛项目“RoboX”,开发出一款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X Operating System”,探索解决当前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让机器人更加自如地应对未知情况。从17到3291,国际参赛项目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越来越多海外高校大学生了解大赛、认可大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大学生双创平台正在形成。
今年入围金奖争夺赛的国际项目数量也创历史新高,最终共40个国际项目获得金奖。
除了主体赛事以外,“智创未来”全球创新创业成果展、“智绘未来”世界湾区高等教育论坛、“智联未来”全球独角兽企业尖峰论坛等一系列丰富精彩的活动,共同搭建起一个全球性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搭建平台,推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转化应用
通过大赛搭建的平台,越来越多创新成果走出了校园。据了解,南昌大学的“气炭创循——酿酒废弃物微波气化高效处理装备创造者”项目,依托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大赛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项目从“赛场”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大赛上,一些技术壁垒高、商业模式成熟、市场转化率高的项目,获得了产业应用领域投资方的青睐。
11月19日,总决赛的热度还未散去,一场“智投未来”资源对接会又紧锣密鼓地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认为,资源对接会搭建了集投融资、落地、合作于一体的资源对接平台,既为大学生创业者汇聚了优质资源,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大赛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万众创新的强大引擎、凸显双创教育成效的闪亮招牌。
据了解,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有一大批集成电路、无人机、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转化应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被孵化。据统计,前5届参赛项目中赛后成立了公司的,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
大赛在大学生中营造的双创氛围、成果转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也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不断深化。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要通过这样的改革、创新、变革,让‘我敢闯、我会创’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一种素质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