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21年环保股为什么一直不涨,创业环保股票股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泡腾VCer,作者| |Claire,Moonpie,编辑|小菊

投资人和足总转行是新的吗?

当然不是。几乎每个投资人的内心都是躁动的,几乎每个足总都想跳槽。

在投资圈,跳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远离旧的职场,来到新的环境,是最基本的优势。如果你不从一个机构跳到另一个机构,如果你做同样的事情,你基本上可以有新的机会。如果你优秀,可以突破专业瓶颈,上一层楼。

结果,投资者跑了,去了创业公司。

创业容易吗?投资圈能养仆人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泡腾风投采访了几位刚刚转型的投资者,看看他们的转型进展如何。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布导某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

我在投资行业待了6年多,然后去了一家被投资的企业。

转型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投资行业已经到了瓶颈期,开始涉足。这个行业发展了15年,黄金期是2010年到2015年,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从我自己的成长角度来看,投资是因为投资最能验证一个人对商业的判断,但做了几年之后,我发现投资者只是在隔岸观火,并不了解其本质。

投资就像做选择题,以为自己答对了,但一旦去掉选项,变成论述题,就很难写得漂亮了。投资者只能在战略和资本方向上逻辑自洽,却无法回答管理和运营的重要分数。因此,在创业公司有个人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有创业公司的经验,对你未来投资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判断一家创业公司的好坏,一个好的赛道和团队是不可避免的参考因素。但是我们要动态地看待问题,包括赛道的变化、团队的学习能力。以西岔为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条大赛道,是一支强队,因为成功的结果已经呈现;如果站在十年前,西茶所在的赛道只是一条小赛道,团队还不成熟。

团队企业家固然重要,但团队的整体性更为关键。各有所长,各司其职,注重协调。没有完美的创始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扎根一个行业并不容易,但最重要的是坚持创业,创业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在一个行业拥有丰富的资源。我在要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到的优秀球队一路走来并不顺利,但他们还是留在了牌桌上,每隔几年,他们会给仍然坚持下去的人更大的机会。

不会管理的投资人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Forest某银发行业创业公司运营负责人

离开公司的时候,基金其实做得还不错,但是在大基金公司很难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就自己创业了。但是当时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公司全面转型的时候,我跳出了现在的公司。

要对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做出投资判断,每个人都会从行业、团队、发展阶段来考虑。但是当一切都好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团队的互补性。对于CEO对赛道的选择是一切的基础,而创业者的认知,和团队的相互调节是真正推动事情发展的核心。企业家来说,了解企业的缺点,努力寻找外部信息来弥补,重视人才或自视甚高,并有话语权或足够的说服力来支持其观点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从投资人转型做创业公司,要先降低自己的预期。以前做投资人的时候,往往期望比较高,但是不了解创业者实际操作的模式和难度,所以创业的时候很容易有所作为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40478933" qid="6542724650936309000" mention-index="0">形而上学的规划,最后却实现不了,团队垂头丧气。再就是管理和规划能力,公司在获得营收时要知道营收从何而来,是风口的红利,还是真正的输出,有了好的规划能力才能保持持续输出的能力。


我也遇到过很多走不下去的创业公司,大多是因为商业模式不合理,或创始人能力不足。各领域里的产品或服务都有市场需求,所以在产品本身逻辑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需要去验证公司的商业模式架构是否完善。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我建议先去大公司进行体系化的学习。虽说创业公司的机会相对更多,但对于体系的建立,他们也是在摸索中,甚至会带偏思路。当自己有一定认知和体系化的能力后,再去创业公司也不晚。



创造社会价值才是硬道理

JOJO|某知名企业战投


从2015年到2021年,我做了五年半的FA。今年年初去了一家企业做战投。


在企业和做FA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企业社交变得更加重要,很多业务需要跨部门交流,而FA机构人员精简,大家都低头不见抬头见,不需要去认识新的人;二是项目的时间跨度不同,FA去看项目投项目,可能两到三个月就会有产出,但是企业做项目都是以年为单位,有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有回报,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抗打击能力。


但二者也有共性: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虽说在企业大家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但一个项目是否能长远发展、未来规划如何,都很考验团队的判断能力。作为FA也很难看清项目的未来,当下的赛道、创始人、投资人、数据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后期却很难成长下去。


而作为投资人/FA去投资公司,和具体加入一家公司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入职公司需要综合考虑的太多了,判断是否值得投一家公司,只能作为入职这家公司的考虑因素之一。选工作除了从公司层面出发,也要从个人层面出发,个人财富增值、工作是否顺心、工作的成长空间等等。很多公司的发展一般,但是如果我能在公司里有一个很好的位置,薪水也不错,或者也能学到很多,对我来说这家公司就是好的。但从投资角度出发,投资人不会选择一家成长一般的公司。


作为FA去选创业公司,每个行业的标准不一样,但最主要的是看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创造了社会价值。除了从大的赛道、有实力的团队出发,还需要项目能落地,做出生产力,而不是纸上谈兵。


作为FA去找投资,大部分是找财务投资,个人觉得和结婚很像,需要找一个各方面条件不错又合得来的人;如果是找战略投资又是另一回事,愿意用公司的股份去换取对方的资源,也是互相选择的过程,需要case by case。



我觉得自己落地了

Audrey|某音乐教育公司战略总监


我工作3年,毕业前一直实习VC,后来有幸遇到一个很好的机遇,入行FA。虽然继续做FA也有学习空间,但还是想换个方向,去公司里看看。正好遇上机会,就去了一家中型创业公司。


这个转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提出设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落地。之前我觉得这些都不难,接触之后才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


从行业了解程度来说,之前我对行业的认知建立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信息源主要来自研报和公司财报,比较少能直接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一级市场同类公司的了解,很少站在公司内部去理解业务流。现在在公司里,其实是多了一个内部的视角去理解整个行业。


从战略角度来看,我现在更加懂得去结合、整合公司资源,明白要去做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是不去做什么。入职以来,我写了很多我自己认为有理有据的行业报告,却忽略了公司的战略重点。从实际出发,去思考如何在创业公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设计商业蓝图,应该把资源用在能为公司创造更大效益的地方,所以我现在更多地站在投入产出比、取舍方面去考虑问题,也更加理解了老板的战略决定。


从业务方面来讲,重要的就是如何落地。可能会有好的方案、好的点子,可问题就在于怎么落地?谁来做?我现在会参与一些新项目,项目很多情况下需要其他团队小伙伴的配合,那么如何让别的团队成员更好地配合、如何在这其中贡献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另外我学到:要带着解决方案去提问题。问出关键问题,依据对方回答来判断团队的能力,这正是投资人工作职责所在。但是在公司做业务的时候,只抛出问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想到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推动大家一起来找这个解决方案。


所以现在,我认识到创业者都非常不容易,对创业这件事也更加有敬意。我觉得自己“落地”了。



公司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夏目|某机构投资人


过去一直在北京,今年到了上海。一开始开始是做投资人,中间有半年多进入了创业公司,现在又重新做回投资,这么算下来我工作五、六年了。


我是做平台方向的投资。对于平台来说,资金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一般来说只有做大和失败两种情况。平台公司的创业很难,需要融资时会发现投资人都有共识,平台的整合也已经模式化,有基本的格局,即便是微创型的新平台,投资人大多都会觉得风险太大。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来分析:


外部来看,所在行业受影响于当下形势,以及行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今天,各行各业尤其会受到政策等风险影响,需要我们从各种有可能的、甚至是最坏的角度,提前去思考问题,风险是有迹可循的,但大多情况下会被忽略。如果行业正好在风口,对公司的发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同时外部融资也很重要,融资节奏对项目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此为“天时地利”。


内部来说,我认为发展成功与否和“人”息息相关。首先是项目创始人,加上合伙人、高管团队,以及执行层面,团队需要统一的战略布局,互相管理、协调。也就是所谓的“人和”。很多发展不下去的公司,可能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差了一环。


说到创始人的重要性,不同阶段重点可能不同。例如在早期的天使轮、A轮,公司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创始人就显得很重要,包括他的能力、过往业绩、是否吸引到了不错的伙伴等,是否有持续迭代的能力,这个阶段很难有共识。到了中后期,有了基础业务数据支撑,公司人数也有所增加,运营数据能一定程度反应创业人的战略能力,团队执行能力。


第二,不同的场景下创始人的能力体现程度也不同。如果公司运气不错撞上风口,创始人的弱点有可能就被掩盖;但如果是在挑战性强的环境下,创始人的能力起决定作用,行业赛道处在什么阶段、公司有什么优势、竞争格局是什么样……都是他要带领团队去思考并面对的问题,这个更为考验创始人。


总的来说,公司的发展需要结合阶段综合判断。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方程式,每个影响要素都是变量,包括创始人团队、行业周期、赛道周期、甚至资本市场或二级市场的资金节奏等等。



人生就是不断升级打怪

迈扣黄|某FA公司创始人


投资人做了7年,确实遇到了瓶颈,于是我选择去一家被投企业挑战自己,同时实战感受创业。


被投企业是做线上教育的,我加入时行业刚兴起,但除了传统岗位有现成的人,剩下的都要靠自己摸索,每天处理的工作都非常琐碎。记得那会儿临危受命接管企业的呼叫中心,不仅要帮助百人团队恢复士气,业绩目标也紧追在身后,压力很大。后来经过耐心调整,创了几个历史新高后也扛起来了,步入正轨。


在企业里确实成长了很多,特别是对管理体系的搭建变得游刃有余。但在后期,个人成长又遇到了瓶颈,企业也遇到了行业天花板,在拥有全行数据库的情况下,再往上提转化率成了难点。当初加入被投企业锻炼自己的目标都达到了,就想再次挑战自己,于是我自己创业做了FA。


在经历过投资人、创业公司后,做FA相对容易。在精英制的行业,效率和产值都会高很多,但如何持续挖掘有潜力的创业者依然是难题,此外公司新人的能力提升也是个问题。客户提出的担任运营顾问、CFO的要求,对新人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加上FA流动性很大,想要真正做到精英行业的顶尖就更难了。


现在年轻人创业失败,很大程度在于认知问题,对行业没有了解透彻,也没有详细创业规划,只是蒙头去做。从创始人角度出发,我认为学习能力是核心,要学会系统化解决复杂问题;此外,部分创业者没有体验过公司生活,也就很难感知员工的想法,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加入创业公司的角度来说,积累和认知也一样重要。在知己所长的情况下尽力去补自己的短板,才能在创业公司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明确的认知+后期的努力+运气=快速成长。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那不如玩的刺激些

杜子腾|某传媒公司总经理助理


当时转型去创业,是因为喜欢做自己的事。但因为疫情和团队问题没走下去,随后来到现在的公司做总经理助理。


早期投资的关键词是梦想、情怀、社会价值,但这些都需要实干支撑。对我而言,公司文化很重要,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公司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团队的背景相似,但发展结果却不一样,这就体现了文化引导的重要性。当然,创始人的战略、管理能力是硬性条件,价值观也很重要,特别在招人难的初创期,创始人价值观奠定了是否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相比做投资,创业要有意思的多。人生就像玩游戏,砍的每一刀都希望是爽的,做投资砍一下需要五年,战线太长刺激点太少,而创业的短期回馈比较强,也要刺激得多。


但创业和做投资人本质上不同,做投资的人基本是一个画像,大家自我驱动力、执行力都很强。当自己在掌管公司时,如何去执行就是个挑战。一方面有些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需要去解释并让对方接受。另一方面大家的画像不同,作为领导者需要对每个人更加了解,激励对方拿到结果。


对于年轻人,大厂和创业公司的选择也没有那么难,主要看对方能给出什么条件。对于一家创业公司的未来,有时投资人都会看走眼的事情,让刚毕业的学生去判断更是不现实,不如现实点选择工资高的那家。


*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