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夏二言如意编辑|花木兰
彩礼,中国千年习俗,最近一直走在前列。
一方面“北上广不信彩礼”,另一方面“过高彩礼返贫”“爱情被彩礼扼杀”。
最新一期的《齐帕》说,它曾经把彩礼的话题推上热搜。
“作为独立女性,我该不该收彩礼?”——中“独立女性”和“彩礼”这两个概念碰撞在一起,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多到无以言表。
其中,四方辩手席瑞的话一度封神,他的立场是“应该接受”:
独立女性要有足够的自信去接受别人的善意。男人的独立被理解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女性的独立为什么要证明自己?当我们讨论独立女性是否应该收彩礼时,背后的本质仍然是在说“谁该做什么”。真正的独立应该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他的发言很好,指出了“独立女性”概念的陷阱:表面上谈论女性,其实都是对男性的管教。
然而,这也可能是程序的缺点。几乎双方的辩手都在围绕“独立女性”这一点做出巨大贡献,却忽略了“彩礼”问题的复杂性。
在辩手口中,彩礼似乎相当于一份简单的礼物。
对方说小钱为了彩礼放弃了自由,不值得。
郑方说爱情要勇敢表达,彩礼是一方表达善意,一方欣然接收.
但是彩礼这个话题,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太不一样了,不能由准新娘一个人决定(她是否独立)。
炫技的辩论背后 是一个沉重的真实问题
作为辩论赛,像书一样说话,拆解定义,精彩又美好。但遗憾的是,或许节目组要照顾社会情绪,或许辩手的生活相对中产,整个节目都绕过了彩礼这个话题中真正尖锐的症结。对于辩手和北上广大部分居民来说,彩礼可能真的只是一笔小钱,一份可有可无的礼物。
t-size:15px;">生活中有太多东西的价值比一笔6.6万或者8.8万的彩礼高得多:一线城市的一套学区房,一个户口,一辆好车,一个也许5年也没摇到号的车牌…许多父母也非常开明,一二十万的彩礼,换来等价的嫁妆或者装修款,这些都是小家庭的启动资金,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彩礼发生任何争执。
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被彩礼困扰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生活在城镇乡野。一二十万的彩礼,是居民年均收入的好几倍。
比如河北魏县,男女性别比畸高,魏县下面的一些村子,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作“光棍村”。在这个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6元的县城,彩礼流行“三斤一响”:百元人民币3斤大概12万元,加上一辆4、5万的汽车;
还有更常见的“万紫千红一片绿”:10000张紫色五元钞票、1000张红色百元钞票,上面堆一层绿色的五十元钞票,算下来总价大约15万。
不少家庭为了娶妻负债累累。

对于真正十分重视彩礼的那部分人来说,彩礼从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东西,它真的可以将一个人送上巅峰,也真的可以压垮一个家庭。
几个月前,贵州“内衣买小接亲被拒”的那一家人,也因为彩礼该不该退起了争执。但这毕竟还是民事纠纷,而山东那边,有个小伙子因为拿不出彩礼钱差点想自杀……

好在民警及时赶到,将小伙劝了下来。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幸运。
江西省贵溪市,由于女方退婚后12万彩礼只愿退还4万元,彭某怒而持刀杀死了女方。
河南安阳,为了给孩子娶妻,陈某在县城购置了一套婚房,给了女方11万元彩礼,倾尽存款,还背了20多万的债务。结果就在新婚当晚,夫妻双方因为彩礼产生争执,新郎锤杀了新娘。

彩礼的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希望或者绝望的中国家庭。
该不该收彩礼,从来不是什么可以轻松划过的话题。
“好好的生意,搞得跟结婚似的”
你老家的彩礼,一般是多少钱?

中国彩礼地图,来源:谷雨数据
谷雨数据出炉了《2020中国彩礼礼金地图》。看起来发达的大城市,反而彩礼数额并不高,北京和上海,彩礼要求都没有超过10万。
不过,对此,北上的青年们纷纷现身说法,彩礼钱确实是不重要啦。买不买房、房产证上加不加名字、装修款谁出,这些问题才是婚礼前阵子的拦路虎。
一线城市的百万车房和小地方的几十万彩礼,是压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大山。
然而,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663个设市城市,即便是算上除了北上广深以外的“新一线”,一线城市也只有19个。
相比之下,彩礼困扰了更多中国人的婚姻。

〓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在各大论坛里,多的是婚前因为彩礼谈崩的话题求助,而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小镇乡村。
知乎网友“邻居王叔叔”说自己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姑娘家在农村地区,对方父母要求在村里摆88桌流水席,任谁来都能吃,这样才“有面儿”。另外还要8斤8两百元大钞(约40万人民币),市区100平方以上的新房子,以及30万以上的车。
他女朋友说:“爱我就要做到这些。”
而女朋友的父母说:“我们把孩子养这么大,送到你们家替你们干活,照顾父母,生养孩子,所以必须给点补偿。”
最终,双方不欢而散,结婚的事情也黄了。
所以,彩礼,是对女性价值的具体化吗?
确实,表面上看起来,越是贫困地区,越是容易出现高价彩礼,反而一些大城市、南方一些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地区的彩礼不升反降。
在河南吕楼村的“婚姻市场”来得更简单直接;如果按女方的学历来定价的话,通常的价格是:本科15万元、大专12万元、中专10万元。理由是,家里为供女儿上学借了那么多债,结婚时必须得到补偿。
在一些农村地区,订婚的彩礼流行着要给“三斤三两”100元人民币。

有人算过,一张新的百元人民币是1.15克,三斤三两等于1650克,也就是人民币14.35万元。
前面提过的“万紫千红一片绿”则起源山东菏泽,总价也在15万左右。这样的起步价彩礼,让菏泽姑娘成为了山东最“贵”的新娘。
娘家人往往还要补一句,你们拿走的,是我们的“千金”。
看起来,彩礼的存在,确实把婚姻变成了一场爱情买卖,很有女儿待价而沽的意味。
研究彩礼多年的南开大学李永萍老师表示,彩礼有婚姻补偿和婚姻资助两种性质。在婚姻补偿这一类里,比如江西,当地农民把彩礼叫做奶浆钱和育生钱,这时候,彩礼确实被看做是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一种补偿。
不过,在更多的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彩礼更多的都是象征性地给到女方父母,最终还是由女儿带回小家庭,用于小家庭的婚后支出。
在实地调查中,她还发现,如果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女方反而会更多要一些。因为如果在结婚时这一家都拿不出高彩礼,以后就更没有保障了。
说到底,彩礼本质上还是双方家长经济与综合实力上的互相筛选。看起来“残酷”与“拜金”的背后,是更残酷的现实:婚姻是需要一定的金钱基础来支撑的。

还有一些情况下,彩礼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对方家庭,对新人接纳程度的综合体现。
男朋友家很有钱,却只给我家十万彩礼,父亲很不满,我夹在中间该怎么办?

收彩礼的,担心以后就此落人话柄从此必须听命于婆家;不收的,担心婆家因为没有付出,从此看轻了自己。
说到底,这场综合博弈里,还是看你的对手选择。
杀死爱情的,从来都不是彩礼。
谈独立女性不要彩礼 是对更多基层女性的道德绑架
比起大都市的独立女性,更值得讨论的是,基层女性该不该收彩礼?
这方面的代言人是@王慧玲。她有一条关于“基层女性的婚姻困境”的视频,在b站达到了50多万的点击。
在视频里,王慧玲把婚姻被比喻为开公司。她说,这场婚因里,男性和女性都在公司工作,但男性的价值通常都会被认同,但女性的工作却很难被男性和社会认同。

因此,她旗帜鲜明地支持底层女性索要彩礼,不仅要,而且要保证能拿在女性自己手里。
在彩礼被等同于陋习,越来越被污名化的今天,依旧站出来,支持基层女性索要彩礼的王慧玲无疑是个异类。
但是她的理由也是坚实的:基层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生育也没有主动权。不能让她们完全,凭运气,赌人品,把生活都建立在一个男人的良知和责任心上。
甚至王惠玲自己也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点彩礼保障可能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还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被用掉,根本等不到女人用来给自己做保障。
如果有一天女性的生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没有人可以勉强的了女性。社会也认可全职妈妈这个职业,并立法给予母亲和孩子生活保障。如果我们走到这个阶段的话,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彩礼。
王慧玲对于基层女性的关切与呼吁,确实是现代互联网环境中,一份珍贵的补充。
很多独立女性呼吁着拒绝彩礼,她们或许嫁给了爱情,或许足够独立,即使事业受到婚姻和生育的影响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或许彩礼在她们眼中就是无足轻重。
但请把我们总是高高在上的目光往下沉一沉。
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对人权最基础的保护都还不够,对女性的福利保障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当然可以号召集体的觉醒,但集体的觉醒绝不应该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
我们不能要求个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所有人的利益奋斗。——他们可以主动这么做,但我们不可以这么要求。
杀死爱情的,并不是彩礼
回到现实,因为彩礼谈崩的爱情数不胜数。
有很多情侣熬过了风风雨雨,熬不过一份彩礼。
有人说,彩礼就是一门生意,在生意面前谈感情是可笑的。但是抛开物质,谈现实生活无疑是漂浮的。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如果谈得拢,天价彩礼,网友也只是惊叹一句,低价彩礼,也不损两家的感情。
因为彩礼谈崩的婚姻,不但不值得惋惜,反而应该庆幸,免得观念不同的两家人成为了亲家,也只会天天争吵。没有钱就结不了的婚,等你没钱了,自然也会离。
彩礼并不是男方真心的检验机,而是双方价值观的磨合场。观念不和,早散早点好。
有个街采视频,访问了很多对情侣“没有彩礼你会跟他结婚吗”?一位姑娘的回答是:没有直接关系,结不结婚,是看对方的努力和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