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刘强东创业历程简短 刘强东创业初期的艰难

人的本性是好的,他总是愿意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看企业是否给他这样的土壤。如果你给他一个好的平台,人们会有积极和正面的行动;如果平台不好,业绩得不到认可,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人大社会学系是最难找工作的,可以和人口学系相比。刘宿舍的老板追求女生。对方说你的社会学系很难找到工作,连房子都买不起。你为什么要嫁给你?刘也受到了打击。他没有钱,甚至找不到女朋友,所以他不得不学习技术。

当时,计算机是最先进的技术。他从中国工业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买书自学。学会编程后,他通过给人做系统软件赚钱。大学时,他赚了20多万元,想投资自己的未来,决定创业。

1

开餐馆

恰好海淀书城和人大西门之间转了一家川菜馆。这家餐馆好吃,受欢迎,利润丰厚。

他和老板谈了三分钟,然后谈妥了这笔交易。第二天,他背着装有现金的书包和女朋友交易。他不知道产权证是什么,也没有咨询律师。他以为他在北京有地方住。

结果四个月后,房东来叫房租,他傻眼了。难怪在谈价格的时候,对方会报这么便宜的价格。刘秉持我对人好,人对我好的理念,提高了这些员工的待遇。

餐厅20多名员工留下,工资翻倍,每人赠送一块价值100元的手表。原餐厅老板让员工吃剩菜,他要求剩菜一定要扔掉。员工的伙食标准是两荤两素,每周能喝几瓶啤酒。

两个月后,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原来一天有三万多,最低一万,变成了最高一万,最低两千元。

餐馆购买者要求越来越多的钱。他把赚来的钱贴出来,向父母和姑姑借钱。一个40岁的工人再也受不了了,提醒他收钱的小女孩爱上了厨师,盗用了钱。

一斤牛肉6元可以报销,一斤豆芽12元,一斤豆芽0.2元,0.8元可以报销。在刘,规定三天没用完的肉不能用。本来一天可以卖8斤牛肉,但是12斤牛肉必须进口,三天之后可以贪4斤牛肉。这是一个无底洞。最终,刘不得不支付一个多月的工资,裁员,关闭餐馆,损失数十万,欠款近20万。

他很难过:“我对你不好吗?不尊重你?我又没做错什么,让你吃得好,睡得好,不用审核,不用亲戚管,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你们也是农民,我也是农民的孩子。那是我几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挣的血汗钱。”

2

加入日企

1996年,他带着对人性的怀疑加入了日本企业。在外企,他先是研究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研究公司的管理架构,慢慢的就陷进去了。他看到钱和物是如何一一对应的,费用是如何控制的,经销商是如何组织的。

然后,他被调去当仓库保管员。公司规定他必须是仓库保管员才能晋升。如果他没有管理好仓库,他就不能被提升和提升。

他管理床垫,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仓库里,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经销商喜欢在晚上拉货。他需要先订好货,放在卡车上,然后输入电脑。

因为没有加班费,调度员晚上不愿意来,就自己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做6个大使。

管理仓库时,他深深感受到了外企的精细。给经销商发货的时候要附上传单,有的型号发5份,有的发3份,都有规定。3万到40

是不对,哪里来的误差呢?


刘强东才彻底明白,第一次创业失败是自己的错误,通过系统流程的管理是可以解决员工贪腐问题的。


他对餐馆员工没有任何管理,单据没有编码,如果有编码,就不敢扔掉,否则对不上号。


3


创办京东多媒体


世上三样苦,驶船、打铁、卖豆腐,这是江苏省宿迁市当地流传的一句话。


199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巨浪凶狠地扑过来,40吨的铁皮船进水了,王绍侠拼命将水舀出船舱。巨浪接二连三地扑过来,船舱进水越来越多,眼看就要沉下去了。王绍侠的全部家当都在这条船上,20年的心血就要沉入水里,她的大脑一片空白,想抱着船头随船一起沉下去算了。那一瞬间,她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女,还有年迈的母亲。求生的本能让她跳到了相邻的一条船上。10秒之后,船头消失在水面上。


王绍侠望着水面发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不能哭,在别人的船上哭是不吉利的事,一连三天她都木木地站在船上。直到三天后,上了岸,见到自己的妹妹,她才号啕大哭起来。船沉之后,王绍侠待在母亲家里,没有把这事告诉远在北京上班的儿子刘强东。


1998年6月18日,24岁的刘强东带着工作两年积攒下来的12000元,在中关村海开市场租下4平方米的摊位,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一辆二手三轮车,一个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京东多媒体——京东的前身成立。


当时中国有三块地方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创业地带,一是珠江三角洲,二是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三是中关村。


珠江三角洲与温州以外贸和加工厂为主,而中关村被视作知识英雄的摇篮,以IT产业为主,从1988年到1998年,中关村以每天至少创立一家公司的速度发展。


那时,“海归”张朝阳因为搜狐而成为1998年《时代周刊》“全球50位全球数字英雄”之一。网络门户是1998年的互联网焦点,搜狐、新浪、网易一时风光无限,太平洋彼岸的明星公司是杨致远创办的雅虎,自1996年上市以来得到华尔街的追捧,2000年才达到它的股价峰值。


这一年,谷歌刚刚诞生,而相似的百度迟至2000年才在中国诞生;腾讯还叫作OICQ,只是一只小小的胖企鹅,蜗居在深圳;马云还在折腾他的中国黄页,阿里巴巴未见踪影。


没有人能够预见,日后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三个字母分别对应的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统治格局,更没有人能够预见,京东会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1998年,刘强东创办京东多媒体,是典型的线下渠道生意:在柜台进货,在柜台卖货,先做批发,后转为零售。


刘强东的做法迥异于中关村众多卖家。他没有进货渠道,没有资金,没有客户,没有团队,就靠他一个人做,坚持明码标价,拒绝讲价。好多客户谈不下价格,扭头就走,去别的地方转了一圈,又回头和刘强东谈,因为发现刘强东这里的价格定得合理,刘强东相信薄利多销。


从柜台做起的时候,刘强东就开始开发票。开发票是一种宣示,宣示“我卖的是正品”,底气十足,工商局在京东多媒体查了三天,没有逃税,没有水货,没有假光盘。当时光盘仿制很简单,空白光盘用丝网印刷做上logo,再做个与正品一模一样的包装盒,就能得到比正品多十几倍的毛利空间。


慢慢地,口口相传,京东多媒体积累起了一批客户,开业三个月后,忙不过来的刘强东聘请了第一名员工。


京东多媒体最初是做婚纱影楼视频编辑的硬件和系统,公司扩大的时候,从海开市场的档口搬到位于硅谷电脑城对面的北大资源楼,在那里刘强东接连租下三个办公室:2425、2426、2427。


那时候,公司转为售卖光磁产品、刻录机和录像带转制系统,70%卖给中关村各电脑城柜台,30%经由柜台卖给个人。


京东在光磁产品这一领域,最高曾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这市场份额是靠低价拿下来的,价格战始终是京东最直接也最血腥的竞争手段。在线下做刻录机代理的时候,京东也经常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把其他代理商都打残了,结果做成独家代理。


京东坚持每天给客户报一个与进货成本持平甚至亏本的价格,不管客户拿不拿货,每天都给他报价,总会有一天,他发现如果不在京东多媒体进货,就亏了。他找其他商家砍价,别的商家肯定不答应。合作建立起来之后,就有惯性,只要京东多媒体的报价不比别人高,他就会习惯在这里拿货,京东多媒体也不会长期亏钱。


刘强东除了提供产品以外,还负责提供技术培训,他不做一锤子买卖,不像很多商家能赚一个人的钱就算一个,反正客流量这么大,哪怕每个人只来买一次,也足够了。


2002年,京东多媒体在硅谷电脑城三楼开设第一个柜台,产品品类增加了光盘。柜台做生意的成交率比较高,10个客户里能谈成七八笔生意。因为京东多媒体员工不仅仅是卖东西,还提供额外的技术服务。


他有着很朴素的观念:把客户服务好,客户会成为回头客,继续来。


刘强东研究库存、采购,直至2003年非典的发生。3月6日,北京接报第一起非典型性肺炎病例,死亡的阴影笼罩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广州,街头人影寥寥,依赖客流量的零售业受到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都在降价,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0%~40%。


因为“非典”,京东多媒体采购的1000多元一台的雅马哈刻录机(当时市面主流产品是400多元一台)没了买家,全积压在办公室里。IT产品积压时间越长掉价越快,而且销量上不去,就拿不到返点,通常代理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返点。21天,京东亏了800多万,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


当时传言纷纷,都说“非典”得要半年、一年时间才能熬过去。刘强东害怕员工感染“非典”,把京东多媒体的12个柜台全部关闭。京东的一部分员工在高速公路封闭前离开了北京,另一部分留在办公室,刘强东给他们做饭吃。


公司亏损厉害,大家坐在办公室里想着,再过两三个月公司就要死掉了,于是开会讨论怎么办,有位同事提出来,客户不能见面交易,为什么不通过互联网交易呢?这样就不用面对面了。


4


在CDbest论坛卖货


京东多媒体员工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子,推销光盘,在CDbest这个论坛上,版主留言说,京东多媒体是他认识的唯一一家不卖假光盘的公司。


5年的正品坚持,5年的口碑积累,换来了版主的一句话,才有了21名网友的初步信任。由此,京东迈出了线上零售的第一步。


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在论坛上发起团购活动,公布该期团购的产品参数、价格以及截止日期,留下QQ号做联系方式。京东商城行政管理中心总监李梅最早负责京东多媒体线上销售。她用笔和纸记录下客户名单,收到客户汇款之后,按照客户要求挨个到库房找货、打包,再走邮政渠道发货给客户,发短信告知客户快递单号。


如果是中关村附近的客户,就由司机开着金杯小货车或者刘强东自己的红旗轿车送货上门。网络销售刻录机,刘强东采用一贯的低价战术,甚至赔钱卖刻录机,得到客户的疯狂追捧。京东多媒体借机清理库存,打开市场。尽管刻录机不赚钱或者亏本,但客户买了刻录机就要买光盘,京东多媒体的光盘按照市场价格卖,有利润空间,保持了盈亏平衡。


5


独立网站卖产品


做了半年团购后,刘强东决定做独立网站卖产品,一来想独立掌握客户来源,二来CDbest论坛索要的提成越来越高。


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站(www.jdlaser.com)正式上线,有100多个单品。


网站特别粗糙,每款产品页面上只有纯文字的、干巴巴的产品参数介绍,两三张产品图片,没有打动人的描述,也没有品牌介绍。京东多媒体是技术起点最低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刘强东懂编程,但不懂互联网,做网站不行,公司的技术员辛波,以前主要做视频剪辑、字幕编辑,也不是专业出身。


网站上线后,连最简单的系统补丁、防火墙都没有做。所以,网站遭到黑客入侵,顺理成章。


黑客在京东多媒体网站上留言“京东网管是个大傻瓜”,辛波接到电话通知,赶紧去机房,折腾两小时之后,解决了问题。在回来的路上,还没到公司,又接到电话,黑客在网站上留言:“京东网管还是大傻瓜。”幸亏这位黑客没有恶意破坏数据库,只是调侃一下。在此之后,刘强东才招来京东第一个正儿八经的技术员工吕科。


6


转型纯线上零售公司


2004年,刘强东召集员工商量,要砍掉公司线下业务,转型为纯线上的零售公司,原因是:线下用户体验不好,在线上卖,消费者不用离开办公室,不用讨价还价,不用鉴别真假,就能得到更便宜的产品,连带发票。而且,京东线上增速远远高于线下。


他预计到了员工对转型电商的反对,但反对无效,他已经决定关闭门店。最终柜台都被撤掉了,只保留了一个柜台用于采购。


早期京东多媒体的货源来自中关村各个卖场里的代理商,用柜台的名义能拿到批发价,是个体客户怎么砍价都砍不到的价格。一直到2006年,唯一保留的柜台才撤掉。


2002年后互联网复苏了,2003年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为中国新首富,中国的数字英雄们为中国商业吹进一股清新的风:他们奇迹般的财富积累速度,源于知识创新,源于人才聚集爆发的创造力,源于清晰的股权激励,源于公开透明的资本推动,源于现代企业制度。


和京东多媒体一样,很多中关村代理商一边开着门店,一边开着网站,但这些网站随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刘强东能够做成京东,很重要的因素是专注。


两手都抓的公司们,因为线下业务占了很大比重,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陌生领域的知识。


专注是刘强东在自己父母身上吸取的教训。他父母这一辈子做了很多种生意,办过小厂,驶过船,开过批发部。县城里的百货商场开着大卡车将大量滞销的工业品载到镇上敞开卖,价格特别便宜,农民发疯一般地抢购,镇上的批发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干了两年亏了本,刘强东父母又关掉批发部,重新驶船。这10多年来,中国赚钱的行业很多,外贸、房地产等都是。但是刘强东没有碰,他相信专注做自己的事,做精了,总会有回报,不要看着别人做哪一行赚钱就去做哪一行,最后每件事都是半吊子。


京东这十几年来都是做和零售相关的事情,以电商为中心点,不断拓展生意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