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勤奋、方法=高效做事
如何选择方向或者如何知道方向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思考。深入思考。这时,借助思维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下面依次介绍:
头脑风暴,思维导图,5W2H法,5WHY法,二维四象限。
1. 头脑风暴:用数量带动质量,用点子激发点子
讨论一个话题的解决方案,用数量推动质量,用想法激发想法。
四项原则:
第一,自由思考。
权力和威望会影响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意见被认为比别人的更有价值,一些大脑就会被关闭。
怎么办?
圆桌讨论,不打印标题,不优先安排座位。不要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或“我有一个可能行不通的想法”。
第二,延迟评估。
禁止批评甚至评论别人的想法。不要说“这个想法太离谱”、“这个想法太陈旧”、“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阿基米德原理”等。
批评和评论是扼杀更多想法的刽子手。
第三,以量求质。
就像开热水龙头后的第一次冷水,前30个创意往往很容易,真正的创意往往在第50个创意之后。
所以,试着产生至少100个新想法。这里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第四,结合改进。
尽量缩小讨论范围(10-20人);
2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人发言;
style="font-size:15px;">③不可以交头接耳开小会;
④把前面的想法都贴在大白板上,激发更多新想法。
2. 思维导图:你是用它记笔记,还是把它当作思考工具
人的思维方式是放射性的,从一点出发,烟花式绽放。

建议:
一,先从目标开始。
找个足够大的白板,把目标写在正中间。
白板要大到你不会因为地方不够就想着怎么省空间。
二,不被导图限制。
①别被层次限制。有任何的想法,立刻写在纸上,不必先把第一层MECE了,再想第二层。
②别被形式限制。图片、颜色、线条都不重要。追求美观反而会让你忘了真正的重点。
③别被逻辑限制。有想法表达不准确,或者挂错层次了,不重要,擦掉重写或重新关联。
三,善用各种工具。
试试巨大的白板/白板贴,或者软件,如MindMaster、MindManager、XMind。
3. 5W2H法:集齐七个问题,让思维更缜密
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Where在何处、When在何时、Who由谁做、How怎么做、How much要多少。
三种用法:
一,用5W2H法找到问题。
前员工俱乐部最近不温不火。
用5W2H检查板:
What-前员工俱乐部的互动越来越少;
Where-减少的是微信群里的发言数量;
When-近三周,尤其是最近一周:
Who-都不怎么发言了,尤其是以前活跃的几人;
How much-500人群,从每天1000+消息降到了几十条;
Why-可能是因为群里水平高低不齐,话题价值不一,越来越多人疲累了。
二,用5W2H法变革创新。
Why:做前员工俱乐部的原因是什么?
①因为要保持和前员工的联系:
②为什么要保持和前员工的联系?因为希望前员工帮忙推广产品、推荐员工、给新产品提意见;
③有更合适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吗?也有,比如邀请其中一些真正有影响力、能力的,成为“荣誉顾问”;
④为什么这么做合适?因为避免了很多无效沟通。
三,用5w2h法分配任务。
“小明,把这份报告复印一下。”
who是谁?小明。
做what?复印报告。
how去做呢?用高品质复印。
when给你?下班前。
交到where?总经理室。
复印how many?2份。
why这么做?给客户作参考。
整理后为:“小明,请你将这份报告复印2份,于下班前送到总经理室交给总经理。请留意复印的质量,总经理要带给客户参考。”
4. 5WHY法:追问5个为什么?
丰田的大野耐一视察生产线,发现机器停转了。
于是他问——
(1)“为什么机器停了?”员工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2)“为什么会超负荷?”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3)“为什么润滑不够?”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4)“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5)“为什么磨损了呢?”因为没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这就是5WHY法:从问题出发,不断追问为什么,告别直接原因,路过间接原因,最终找到根本原因。
注意:
①提出正确的问题。
提问题,要一直面对根本原因。若大野耐一第2个问题是“为什么不用更好的保险丝”,就偏了。
②区分原因和借口。
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借口。若员工第2个回答是“是因为安排的工作量太大,机器都受不了,人更受不了了”,这样下去会被情绪带偏。
5. 二维四象限: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如时间管理矩阵,不把轻重和缓急,对立起来,而是把他们统一起来,从而生成了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
把自己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里解放出来,用两个对立统一的重要属性作为依据,画出四象限,分别讨论情况,逐个解决问题。
一,分析风险管理。
可从“可能性”和“损失”两个维度生成“转嫁,规避,降低和自留”这四个象限。
二,分析自我认知。
可从“自己知不知道”和“别人知不知道”两维度生成“公开的自我,秘密的自我,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四象限。
除了风险管理模型、乔韩窗口理论,还有波士顿矩阵等等。
下期介绍“沟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