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领域似乎总是提到“项目式学习”。除了学生的“减负”,教师的教育水平似乎也体现在这种“项目学习”上。什么是项目学习?假期结束前,我向自己的小学老师请教。
班主任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年级,花一个学期准备一场舞台表演—— 《悯农》,一个小组甚至一个学生,选择负责其中一个细节。比如只负责风景中农作物的选择和排列。这不仅仅是寻找几根稻草或画一幅巨大的田地。要根据诗中的线索来判断,场景是什么季节,什么样的农田,甚至是哪个区域……只有经过合理的逻辑解释,才能确定表演背景中的农作物种类。这是一个自我探究和学习的过程。
再比如农民衣服道具的选择。负责任的学生需要通过历史朝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纺织技术水平来确定衣服的材质。“随便找一件t恤,都不会让人笑。”当学生发现衣服的材质是麻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在古代,从原材料到成衣都使用了什么技术?这时,各种科普博物馆的共建功能应该登场了。
另外,这里我们只是借用黄道婆纪念馆的图片。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与《悯农》王朝不一致,纺织加工和材料也不同。
这只是两个小细节。当学生在一个学期后完整呈现整个舞台表演时,每个参与的学生对所涉及的工作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点包括历史、人文甚至物理、生物。
这个例子使得“项目学习”的解释清晰易懂。看似轻描淡写,但对项目的设计者要求极高。
对于普瓦和普瓦的父母来说,所谓的项目学习可能就是尽量和孩子一起探究他们口中的任何一个“为什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