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低迷长达几个月之久的货币基金市场如今悄然回暖,不少主流品种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超过了2%。天弘余额宝、腾讯理财通对接的多只宝类货币基金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创下了6月份以来的新高。
据券商中国记者分析,近期货币基金收益率回升与国内疫情好转、宏观经济复苏以及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表现密切相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受季末影响,预计9月市场利率将继续小幅上行,随着货币基金前期到期资产的重组效应,货币基金收益率有望进一步小幅上行。不过,他也提醒,居民资产配置不能只看短期收入波动,还要关注长期表现。
货币基金收益率悄然回暖
记者注意到,时隔4个月,田弘玉宝最近7天的年化收益率再次站上1.6%;从9月中旬开始,田弘玉宝7天年化收益率自6月1日以来首次超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此外,根据与玉宝对接的29只“宝”钱基金7天平均年化收益率,上周末平均收益率达到1.88%。其中,8只“宝藏”货币基金最新收益率升至2%,最高的一只达到2.28%。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末,只有一只宝钞基金的收益率为2%。
在腾讯理财通目前对接的26只“宝藏”货币基金中,7天年化收益率也在8月底9月初开始连续上涨。以E基金的理财产品为例。截至9月22日,其7天年化收益率达到2.062%,也创下近三个月新高。
上周末,传统货币基金最新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92%,创5个月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市场传统货币基金近7天年化收益率达到2%以上,占比接近60%;与前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末,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一度降至1.5%左右。
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工具,如短期利率债券、高等级信用债券、同业存单、债券回购等。“近期货币基金收益率走势与货币市场利率上行趋势密切相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第一,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逐步复苏,央行货币政策紧急转向正常。疫情爆发以来,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下降。随着宽松政策的边际放缓,利率开始逐渐上升。二是政府债券发行量和结构性存款压降。近期银行间流动性略紧。6月份超存率为1.60%,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流动性紧张导致DR007和同业存单利率较前期上升。三是货基存续期短,到期资产再配置将受益于利率上行。最近市场利率的上升正好给了基于商品的到期资产购买比前一时期更高收益资产的机会。”唐建伟说。
零一研究院院长于百成也认为,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和宏观经济的复苏,下半年货币政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货币基金配置的资产收益率显著上升,从而带动货币基金七天年化收益率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以来,所有货币市场的利率都大幅反弹。例如,一年期利率债券的收益率增加了约140个基点。今年2月疫情爆发后,得益于货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银行间存款利率大幅下降,创历史新低,4、5月保持极低水平。之后,随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6-8月银行间月存款利率逐步上升,回到疫情前水平。伴奏
ong toutiao-origin="section" class="highlight-text">居民资产配置理性看待短期收益波动不过,货币基金作为闲置流动资金的管理工具,配置资产期限多在一年期内,“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与市场上短期利率的表现同步。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在中长期仍处于下行趋势,国内与海外市场之间的市场利率差仍存在,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持续大幅回升的空间相对有限。”于百程表示。
唐建伟也分析,为配合实体经济扩信用和降成本,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的方向应该也未改变,但注重精准直达后、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在下半年将大幅下降。为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排除下半年还会有1次左右的定向降准可能性。整体而言,四季度市场利率应该会继续小幅下行。
过去七年多来,以天弘余额宝和腾讯理财通为代表的宝类货币基金产品,因购买交易便捷、流动性好,且保持较高收益率,对银行存款替代明显。随着收益率回暖,在资管新规推行净值化不断推进背景下,是否再次影响居民资产配置选择?对此,于百程认为,“今年以来,监管方面对于智能存款的规范化整治,也使得部分存款资金流向货币基金。但相比银行理财等固收产品,货币基金收益率上不具有优势。”
“居民资产配置不能只看短期的收益波动,更应该关注长期业绩。”唐建伟则提醒,“货币基金一般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也就是以买入时点的收益率进行业绩分摊,净值波动较小。而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将取决于所投资产的市值,净值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
他以银行净值型理财举例介绍,银行理财主要投资方向——债券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利率走高将导致债券市值下跌,从而带动理财净值下行。资管新规后较长一段以来,利率都是下行的趋势,造就了部分净值型理财和债券基金的高收益。而一旦遇上利率快速上行的市场,就可能出现此前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情况。但由于多数银行理财为封闭式和定期开放式,短期业绩波动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影响不大,居民应当理性看待净值型产品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