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中关村科技企业生产的X射线车检系统数据控制模块,用于X射线检测仪系统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可以帮助检查发现客车上是否有隐藏的违禁物品。新华社
在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演示了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新华社
在中关村IC设计园,工作人员介绍了AIoT太阳能摄像头,可以捕捉高速公路上的紧急车道违规。新华社
如果你打开专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深度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从今天开始,科技版有一个题为“高新区创新”的栏目,敬请关注。
中关村科技园是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30多年来,中关村已经成为科技拥抱市场的一面旗帜。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孵化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2019年,中关村新成立科技企业26037家,平均每天成立71家。中关村如何积极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做大做强?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越来越完备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7号,海淀大桥西北角,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就坐落于此。这座建筑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前沿中心)。
每天午餐时间,楼内员工只需打开手机小程序在线选餐,机器人乘电梯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楼上。特殊的“送餐员”是大楼里云迹科技的跑腿机器人。“当初主要是我们自己的员工用。后来我们把机器人送餐服务推广到整栋楼,现在已经销售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纪昀科技战略副总裁杨紫描述了许多创新从这里走向市场的过程。
除了跑腿机器人,前沿中心还有新的技术和产品,如人流数据采集、电梯语音调度等。他们也是来自这里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前沿中心由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联合成立,所有入驻中心的企业均采用“全球精选、公开路演”的方式产生,代表了中关村前沿创新的实力。2017年纪昀科技刚入驻时,团队规模不足100人,产品没有完全打开市场。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全国5000多家酒店普及,让机器人配送成为一种新时尚。
像纪昀科技一样,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像创新的种子,在中关村的土地上播撒,然后拔节生长。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傲视科技的起点是中关村。九年前,在一间93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清华大学姚期智实验班的三位同学、唐文斌、杨牧走上了创业之路
2.9%,实现增加值1.04万亿元。截至2019年底,每万名企业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达89件。此外,中关村拥有创业孵化机构约250家、创投机构约670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日趋完备。先行先试帮企业打开市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形似空心粉条的材料“膜丝”,是国际领先的水处理技术成果之一。2001年,文剑平回国创业,在中关村创立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当时近一半收入要用来进口膜材料。
文剑平下决心搞自主研发。那时公司一年的净利润7000万元,1/3要用来养研发队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了新技术,市场认不认,又是一道难关。”文剑平说,对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市场最难的环节莫过于“首购”“首台套”等试验、示范项目。
“企业在创新链条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做出真正占领市场的产品来。”在文剑平看来,当时最“解渴”的政策,就是中关村的创新成果可以在北京先行先试。经过评审,碧水源中标北京排水集团项目,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市场一下打开了。
“对企业最好的支持是帮它打开市场。”碧水源公司从5名员工起步,到如今颇具规模,文剑平深有感触。
近年来,中关村将企业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着力点,撬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累计支持企业9222家。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等一批政策,也是在中关村试点后推向全国。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首先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在政策上要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发方面,我们不仅有支持中小企业研发的补助政策,还推出了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的专项计划。”
诺诚健华是一家致力于用前沿技术驱动新药研发的企业,拥有近400人的研发团队。“我们用相对较短的时间,越过了传统药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阶段。”诺诚健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说。
新药研发的周期长、难度高,不确定性大,诺诚健华创立初期,没有固定资产,发明专利还在申请,一时间面临很大的研发资金压力。当时,中关村发展集团向诺诚健华提供了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由此带动投资机构的跟进。不到一年,诺诚健华就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持续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行政审批,集成政策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松绑”“输氧”的创新举措,让一代代中关村企业从小到大,也积淀成这里特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王光熙是联想创投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他同记者谈论最多的就是创新“生态”。
“今天的中关村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在王光熙看来,有了聚集效应,创新的生态才更完备,“作为投资者,我们希望像‘前哨’一样,为整个‘生态’寻找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远期的方向。”
在中关村,“大手拉小手”是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的重要体现。升哲科技是一家物联网技术服务商,诞生于中关村内的微软加速器。正是得益于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升哲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核心通信芯片,基于端到端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城市级感知服务网络。
“我们的语音识别方案是一个邻居企业提供的”“我们的药品制造工艺就源自附近的高校”……在中关村,科技企业之间互相了解后,一些神奇的组合创新就会产生。
创新创业生态的成熟,更体现在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关村管委会推出了支持抗疫研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10项政策举措,先后发布了三批抗疫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清单,同时探索出“揭榜挂帅”等新机制。今年1至9月,中关村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收入增速达20%,互联网消费、协同办公等业务量大幅提升,智能测温、消毒机器人、医疗防护机器人等200余家企业的重要技术产品加速应用。
今天的中关村,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前沿信息产业规模超2.5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逐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1/3,生物健康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着力促进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制度障碍,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核心任务,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