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是武汉最大的中心城市。辖区内有37所高校、15个研究所,其中省级以上高校14所,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两院院士47人,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一半。近年来,洪山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全面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仅2018年就有27个区校共建项目,覆盖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金额超过1150亿元。凭借丰硕的建设成果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洪山“大学城”的名片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实施“大学 ”战略 区校融合渐入佳境
近年来,洪山区认真落实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部署要求,积极求变,做“大学”文章,谋求大学与城市融合共荣,坚持区校“零边界”,打造普惠型大学城;坚持创新创业主线,在生成中打造活力大学城;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共生的大学城;坚持校园、公园、社区“三区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大学城;坚持生产、教育、科研、公共服务、人文、党建“四个一体化”,建设区校融合的大学城。
产学研一体化开启“双创”新引擎。2018年,洪山区“创新答卷”成绩斐然。柯荣智谷、霍峰创新谷、武汉创意世界、31个大学生创业区、23个孵化器、23个创意空间等创新载体充满活力。全区孵化器面积达到92万平方米,孵化企业4000多家;辖区内有52个校企产学研平台,推动区校合作多面化、立体化、纵深化;全区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个,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个,区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9个,服务学校和企业的R&D中心35个,科技成果300余项。拥有武汉理工大学孵化器三期、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滴宝谷大学生创业中心等。陆续开工,更多区校合作项目落地,人才培育、产业孵化、技术转化的完整链条逐步形成。
整合创新人才搭建服务平台。武汉提出“大学”发展模式后,洪山区积极实施百万大学生来华留学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带才回国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两年来,洪山区吸引了5.7万多名大学生留区创业就业。在加强校友联络、发展校友经济方面,洪山区在北上广深、深圳等校友智力集聚地设立人才(校友)服务站,发起成立“武汉大学校友会联盟深圳站”,参与8场校友智力返汉活动,引进20个签约校友智力项目。
打造中央创智区大学之城核心区
在武汉明确提出建设大学周边创新经济带后,洪山区将大学城建设纳入核心发展战略,举全区之力,携手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勾勒出“大学周边创新经济带”的宏伟规划。洪山区将围绕过街路口打造集产、教、研为一体的“中央智力创造区”。根据规划,“中央创意智能区”是一个智慧创新、智慧经济的城市功能区
文创经济圈,形成环高校经济产业带。未来,拥有五大创客街区的“中央创智区”,将成为创业者的乐土。从促进产学研转化角度出发,“中央创智区”将建立四眼井、工大路、北港、广八路、虎泉等创客街区,青年人足不出街区,就能满足创业就业、居住、购物等多方面需求——创客街区是校城功能互补的特色街区。
“中央创智区”还将对接武汉市金融发展轴,形成街道口—广埠屯科创金融走廊,形成“一条金融走廊、三大高校经济带、五个创客街区”的产业布局。
建设绿色生态慢城·南湖城市副中心
目前,作为大学之城建设的核心抓手,武汉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南湖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阶段成果已经出炉。南湖城市副中心由南湖连通渠、珞狮南路、南环路、李纸路合围而成,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是南湖片区的核心区域。新出炉的规划设计,力图打造“田园上的城市副中心”,建成生态慢城。
在空间共享上,南湖城市副中心将建设两条农科城景大道,形成“农科智核”与体验式都市田园带;在设施共享上,文体、会议、培训、医疗等服务设施将共享共用;在环境共享上,将利用片区原有的生态田园特质,打造田园绿道、农科温房、种子之塔等地标建筑与景观场所等。目前,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已进入实操阶段。未来的南湖城市副中心将形成田园与都市交融的独特风貌,成为武汉独有的“田园之城”。
南湖城市副中心将引入“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区域内的雨洪渍水,并引入城市鸟类群落,重塑区域生态系统;南湖城市副中心还将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布局。
同时,南湖大道等道路将进行快速化改造,搭建“半小时”交通网。未来,通过对外快速连通、内部立体联网、站城高效连接,从南湖到武汉其他城市副中心,只需要半小时。南湖城市副中心将拥有多维立体慢行廊道系统,空中连廊将连接商业、办公、城市公共空间,地面设置慢行系统,围绕轨道站点修建地下步道系统,多措并举改善南湖交通状况。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0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