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去大城市,还是想去生活工作压力小一点的小城市?你是选择当公务员,进入国企事业单位,还是进入企业或者自己创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近段时间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又是一个“求职季”。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发生了新的变化。
面对未来,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越来越感兴趣
“招聘会中大部分与文科相关的工作,基本都是和销售挂钩的。面试了好几个工作,都不满意。我想等着瞧。”4月11日下午,刚参加完面试的小张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自己的想法。小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习文学,她觉得自己有很好的文学基础。她想找一份与写作有关的工作,但她几次申请都失败了。
小张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开始,学校陆续举办了几次招聘会,精心制作了几份简历,争取开学后的第一份工作。“毕业是我们第一次真正走上社会。我觉得找工作很简单。没想到刚开始递交简历,发现就业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小张调侃道,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多穿着正装,信心满满地走进来,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一出现就耷拉着脑袋。
专业是否合适,工资是否达到预期,是否有五险一金,工作是否体面,公司老板的人品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我想做五险一金的工作,不要太单调,有挑战,有希望。”小张在谈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时告诉记者。
就业难增加的“慢就业”现象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立即就业或继续深造。相反,他们暂时选择出国留学,当老师,在家和父母呆在一起,或者开始创业考察,慢慢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不急着就业的现象叫做“慢就业”。2015年研究生毕业的肖佳告诉记者,她理想的职业是当老师。她在校期间还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还去了很多教育机构兼职增加经验。然而,她毕业后多次求职失败,这也挫伤了她的自信心。
记者了解到,“找工作难”是“就业慢”的重要原因。肖佳说,求职初期,他先后提交了几十份简历,有的沉入大海,有的面试后被刷下来。“其实一开始我太理想化了,总觉得找的工作不理想,慢慢就失去了信心。”
“就业慢”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鼓励学生就业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大学老师告诉记者,“慢就业”的出现是因为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度不断提高。在过去,如果你没有立即找到工作,你会被认为是懒惰和没有进取心的。现在社会环境宽松,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慢就业”可以理解。“此外,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职业。”
业内人士认为,“慢就业”现象可以理解,但不鼓励。就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必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职业。把自己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职场经验,有职业规划,有自我意识,追求理想职业是理所当然的。
(文/晚报记者李伟通讯员李胜元)
责任编辑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