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固安县推出生活用品网上订购服务,实行网上订购、无接触配送。图为固安县外卖小哥给顾客送货。
(新华社)
一日三餐、新鲜蔬菜、药品、杂物……外卖服务现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很多角落。消费者只需要动动手指,各种餐食和日常需求都能送到家。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外卖用户数量已接近5亿,外卖市场整体规模达到8352亿元。
零食下午茶成为新的最爱
“外面几摄氏度,没想到奶茶这么热。”最近,在北京CBD工作的张女士成了各种外卖平台的常客。除了每天的工作餐,她和同事们还成功地“拔草”,从公司周边十多家线上名人甜品店接单。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元旦期间,北京餐饮外卖交易量同比增长17.4%,交易量同比增长近40%。部分餐饮企业通过线上渠道积极增加非餐饮业务,增加半成品种类,根据餐厅周边顾客实际需求推出“一日三餐”以外的多种套餐,通过线上点餐、外卖配送、团购折扣等方式持续扩大销售。
“现在很多专注于精致下午茶的品牌店也在外卖平台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选择。”张女士告诉记者,北京CBD区域的公司经常会有商务会议的下午茶需求,很多店铺专门为此推出了个性化的下午茶。再加上一些外卖平台提供的准时送达服务,会议准备工作终于可以“一键搞定”。
除了下午茶,宵夜也成为消费者外卖的新宠。在海南,小吃单上频频出现“清凉”、“厚安粉”等当地特产,“点外卖吃夜宵”早已成为当地居民晚上放松、满足食欲的习惯。据了解,自去年4月以来,海口本地夜间外卖订单快速增长,部分店铺依托外卖平台推出夜间接单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夜经济”服务需求。
在线开启复苏之路
外卖服务的发展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也为餐饮业摆脱疫情影响、促进餐饮业复苏提供了新的途径。
每天傍晚,广州周恩巷“东川晚餐”的招牌亮起,各种烤肉整齐地挂在明亮的橱窗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其他餐厅不同,在门口长长的队伍中,衣着鲜艳的外卖兄弟占了绝大多数。虽然只有20-30平方米的摊位,35-35名厨师,但东川晚餐半小时就能“接待”数百名顾客,成为餐饮业名副其实的“大杂商”。
凭借“外卖加外卖但轻餐饮”的小店运营,东川晚餐2020年将新开13家门店,增速较往年翻了一番。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无接触、少聚集”的消费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像东川晚餐这样以“外卖为主,餐饮为辅”的“轻餐饮”餐饮模式也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紫光园也意识到“轻餐饮”模式的价值。它的外卖小摊到目前为止已经升级了好几次,从原本附在餐厅的外卖窗口到4.0版的“精致版”装修独立小摊店,还拥有独立的超市店。
“防疫期间,我们所有门店的活水都是从摊位上来的。”紫光园总裁刘正表示,紫光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在于一直大力发展的摆摊模式。“比如在通州店,6000多平米的入口处有一个12平米的摊位,每天流水8万元。12平方米带动了6000平方米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增外卖相关企业超过67万家,餐饮业转型线稳步恢复。据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餐饮外卖提供了新的餐饮消费类型,扩大了商圈半径,创造了新的餐饮消费需求。外卖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餐饮行业的线上线下融合,尤其是在防疫期间,对餐饮行业复苏、拉动整体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卖”释放更大潜力
2020年以来,“居家消费”“送货上门”成为疫情下互联网经济的新模式。一大批高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企业、大型餐饮企业加速了外卖业务,打破了外卖“低价低质”的固有印象,以餐饮包装食品、餐饮半成品、餐饮食材一体化带动外卖行业发展。
同时,很多外卖平台也充分利用了多年来“非餐”消费场景的味道
试和积累,突破传统“一日三餐”的单一定式,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在“外卖+”的发展理念下,外卖产业呈现出向更多品类、更多消费场景拓展的趋势。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网订店送”的购药模式如今成为常态,成功打通了用药、送药的“最后一公里”。市民只要打开手机中的外卖软件,就近选择附近的24小时药店,找到自己需要的药品并下单,外卖小哥就会将药品“极速送达”。生活日用、高端服饰、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类也纷纷加入到外卖的行列中来。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外卖等网络消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外卖+多品类”的发展模式将为行业发展释放更大的市场潜能,外卖产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金 晨)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