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架红梅南路驶入闵行,犹如突然进入另一个世界。
60年前种植的香樟,亭亭玉立,呈拱形,为这里的居民遮风挡雨。走在过去熙熙攘攘的“一号路”上,馆长被街道、建筑空间和不同风景的人所吸引。在年轻人的心目中,老闵行似乎存在于长辈的记忆中的旧时空,不懂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卫星城的建设,标志着老闵行火热的时代。它是中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四驴岗”——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械厂齐聚于此。1959年,“一号路”,即现在的江川路,78天建成,成为全国的焦点。沿街一楼有很多商店,人们在这里生活,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需求。
与过去的辉煌相比,今天的江川路显得相当冷清。据地方志上海《闵行卫星城简史》记载,曾经顾客络绎不绝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已经转租给无数小品牌经销商;五金电器店早已被民营电器城取代;上世纪90年代,老正兴餐厅、光明食品店因经营不善被疏散。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工人社区和工人文化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被搁置在城市文化地图的边缘。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军表示,作为工业遗产的空间,“一号路”周边的城市景观其实很美。它不同于上海原有的城市气质,也不同于目前中国城市的普遍面貌。“它有着工业城市的味道和记忆,当年的小卫星城承载着极具价值的城市精神。然而,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它的步伐并没有那么快,被遗忘,或者被忽视。”
2019年底,苏沪团队来到这里,与建筑师张海奥合作,对红园外的一栋两层小楼进行改造。江川路红园原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专用绿地,种植了大量的红枫,尤其是秋景。6月底,在红园外,上海红园美术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市民和游客。
重拾工人社区的文化价值
江川路358号以前是酒店、茶馆、花店、中介,去年重新纳入社区管理。考虑到大厂的退休职工和群众文化氛围,江川路街道决定为居民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这也是继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的苏上海豫园、苏上海大夏书店之后,上海文化版上的一个新坐标。
在张海奥看来,社区型美术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需要更多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居民想看的是真实内容:“作为上海最早的老工业基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慢慢遗忘。他们反复强调,希望通过在这里走一走,了解‘四驴岗’的文化,给人们传递一个信息:他们为上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当地居民熟悉的工业风格。比如外墙砂浆加锈象征着火红时代的红色印记,让人联想到炼钢时火花飞溅的场景;带有铁锈钢板元素的遗物构成了美术馆的入口,镂空的外廊设计模仿了工人们熟悉的工作环境。他们还从“四驴岗”收集废弃的设备部件和锅炉作为装置和家具。空间墙壁上遍布的管道颜色都是从刘海粟的画作《黄海一线天奇观》中提炼出来的,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美学建筑语言。
“四驴港”打造的卫星城,在五六十年代吸引了一批兼具科技与文化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更高。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很多年,荣耀过后会有强烈的失落感。阮军认为,社区文化的创造实际上是一种形成社区自治的方式:“激活他们的自豪感是为了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而不是
是口号,而是会变成大家自发的行为,这是我们试图要去做的一件事情。”在这里,曾经组织工人业余生活的工人俱乐部消失了,但是舞会、运动等文娱活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当地社区的互动和交流仍然十分密切。在接触与沟通的过程中,徐缓之发现,当地活跃着一批摄影师,他们联络紧密并定期组织活动,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工业题材,同时也关心着本地生活。在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先生身上,徐缓之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刻情感,这种情感非常鲜活,且有力量。
70岁的余家塘老先生出身于文艺世家,工厂的经历塑造了他,尽管年事已高,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汽轮厂做宣传工作;88岁的上海汽轮机厂专职摄影师冯培山和女儿冯佩敏用镜头记录了从1953年工厂挂牌至今几乎每一个重要瞬间;开幕首展海报来自摄影师张民华拍摄的《待发》,他是卫星厂的专职摄影师,也因此能够捕捉到航空航天卫星出厂的恢弘瞬间。
青年艺术家们在此展开对展览命题的回应:祝金坤基于江川路街道景观建模重构的作品《Lotto》和《扭蛋机》的投币交换机制;徐思捷用三色光扫描和延时摄影对工厂车间进行凝视与雕刻的系列作品《盲灯》;张祺在工厂拍摄透着社会主义美学的系列作品《洪》,并与在此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先生们对谈,邀请他们参与完成的摄影作品《执》。

开幕首展“Beyond Retro”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宝贵的对话。它展出了通过访谈、收集、整理得来的在此地生活多年的摄影“老法师”的作品,他们通过影像记录历史与生活,火红时代的工厂作业场景与工人社区的生活,年轻艺术家来到这里,站在一切的起点和源头,依循着前辈们的记忆与观察,去发现、了解、挖掘和探寻社区文化表达的另一种可能。
阮竣说,“Beyond Retro”不仅仅是在缅怀一个60年前的城市,“这当然很重要,这是温度的体现,但不能只是怀念,还要畅想未来”。未来,一系列长远的内容策划将会在此地发生,更多创新精神将在这一公共艺术空间呈现。
艺术与城市更新
如今的上海不再是单一强调重工业的城市。作为上海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老闵行,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闵行区南部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江川地区渴望通过转型更新实现再度复兴。“四大金刚”所代表的重工业辉煌岁月之外,紫竹科学园区的年轻人,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正在改变和丰富着老闵行的社群结构,一个能够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可以将这群年轻人凝聚在一起。
对影像记忆梳理与对话之后,红园美术馆考虑将工业遗存和创新创意结合,策划面向未来的内容。在阮竣看来,工人文化价值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国家发展、城市发展中的一种不屈的精神,未来会与上海制造的背景结合,将创意产品、创新设计,创意比赛,将更多年轻人的想法、产品延展至江川。
从粟上海这一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来看,阮竣更愿意将美术馆看作一个转化机制,它不是生硬地将艺术家的创作放在观众面前,而是用一种艺术手法、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去引导、激发在地的创新创意。“艺术家并不是生活在江川,有时只是惊鸿一瞥地路过。希望路过的时候,大家能够留下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内容,这才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局限在所谓的艺术品,拿了几张画,写了一些书法,做了几个纯粹的艺术展览。”
近20年,艺术如何走出白盒子,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成为东西方公共艺术圈的热门话题。放眼国内,90年代末期至世纪之交,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艺术与公共结合会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因此,在城市空间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雕塑和壁画。
在上海,各种维度的公共艺术项目不断涌现。阮竣向第一财经表示,刘海粟美术馆将在8月推出“艺术社区在上海”的大型文献展,梳理上海地区近十年艺术介入城市微更新、社区营建的项目,从公共文化政策,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志愿者、艺术家等领域展开讨论,如何将艺术介入社区建设,介入城市微更新这件事做得更好。
在阮竣看来,疫情让人回归周边一公里的生活圈。“一公里生活圈,我们需要生活便利的同时,是不是还渴望一些其他内容?一个咖啡馆,一个书店,或是一个小的艺术空间?”从高校到美术馆,阮竣和他的团队在公共艺术领域深耕十多年,在摸索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寻找平衡:“艺术不是那么高高在上,没有那么冷。很多人觉得艺术等同于两张画、一个雕塑、一台音乐会,我们觉得这是把艺术做小了,当然小的艺术是需要存在的。从公共艺术的维度来看,艺术还可以是一种柔性的机制,能够放下身段,去倾听,去互动,形成一种讨论。”
具体到红园美术馆,在展陈之外,还会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亲子内容,让孩子们获得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共文化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讲成本比较低,品质比较高。他们就会比较愿意来参与,进而形成一个社区的凝聚力,让大家有归属感、参与感。”阮竣希望,艺术工作者可以放下上帝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平等地看待社区文化建设。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大家可以参与进来,这才是公共艺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