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沿线行)盘活共享闲置资产 贵州“旅居农家”打造中国“乡村版Airbnb”
中新社遵义7月23日电(夏斌周艳玲)屋前有一个小木拱门,一侧种着一池荷花。当你走进去,你可以看到一栋三层小楼,一排排黑色的瓷砖和灰色的墙壁装饰着大麻草帽。它现在的名字相当优雅,叫做秋白菊。
三年前,求伯驹还没有名字。那只是钟岩的家,位于贵州余庆县吴江镇红渡村雁门村。
“2013年,我和老公一起外出打工,主要是在工地打工,留在福建和浙江。2014年,我们回家盖新房,又因为两个孩子待在家里。”钟岩告诉中国新闻社。
新房盖好后,钟岩开始思考是回到大城市工作还是留在小村庄。毕竟,她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养家糊口,但当时的钟燕在村里无法获得和城里一样的收入。
是时候改变了。当地政府开始用“分公司合作农户”的扶贫措施盘活村民的空置房。钟岩家的小楼成了赚钱的资产:一楼住着一家六口人,二、三楼以每平方米20元的价格租给公司,成为民宿,提供12个房间供游客居住,一年租金收入8000多元。
在红渡村雁门村,有8户人家像钟岩一样合住,可提供36间房,不仅有秋白住宅,还有春心住宅、夏荷住宅、秋枫住宅.
盘活闲置资产、提出住房共享住宿模式的鼻祖是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旧金山Airbnb公司。现在,贵州余庆县的创新实践正在打造中国的“乡村Airbnb”。
大吴江镇党委书记魏说,当地政府称上述模式为“住在农民家里”。关键在于利用好此前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良好基础设施,以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为导向,构建服务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功能更加完善、主题更加突出的主客共享新模式。
复兴的闲置资源不仅仅是房子。魏表示,在“住农家乐”建设中,将对闲置耕地进行集中规划,通过农家乐景观、植被、休闲设施的配置,营造田园人的景观意境,形成“前院、前院、园舍”的整体形态。乡村度假空间系统;会愿意向旅游服务、剩余劳动力过渡,或者用剩余劳动力时间培训农民来推广旅游服务提供商。
魏认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建设新农村到经营新农村,从“种地”到“卖景”,挖掘资源最大化利用,打造“共耕、共居、共食”。通过房屋租赁、提供旅游服务、销售土特产、参与集体分红等方式,可以增加“主客共享”的模式
现在,一年过去了,钟燕有了合租的房子,也有了旅游服务商的工资。全家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和她在大城市打工时一样,钟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既能挣钱,又能和家人在一起。
2017年,“住在农场”项目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余庆县扶贫办主任游来勇说,正是“住在农场”项目的带动作用和增收效应,拉动了游客消费和当地村民在服务业就业。红渡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不到4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9000多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遇到了从贵阳来红渡村参观的廖顺良。他说:“红渡村很好玩,可以推磨,我还把豆腐水装在瓶子里,让自己想起很多童年的回忆,以后还会带着亲朋好友来这里旅游。”(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