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头陶瓷始于汉唐,盛于宋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专家誉为“黄河之精华,中国之精神”,“纯陶,正宗黑珍珠”。近期,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结合窑头窑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合窑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发展的路径,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经验。
一、发展现状
窑头窑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资源最丰富的古瓷窑遗址。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180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古窑址、古民居、古树、古作坊。目前窑头窑已建成旅游服务中心、陶瓷文化广场、景观文化墙、步行景观慢道、景观吊桥、陶瓷车间、陶瓷体验区等。公园已初具规模,基本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一方面,窑头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民窑的属性、保存完整性和原生态。古遗址被专家誉为古瓷窑的“活化石”。窑头窑作为中国民窑发展的代表,有着仰韶文化的遗风,被誉为“渭北黄河支流第一窑”,在中国文化史上和陶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园区发展最宝贵、利用最充分的资源。另一方面,窑头窑富含煤、铝、石灰石和瓷土。据检测,高岭土储量达1200万吨。此外,独特的制瓷原料、源远流长的陶瓷制造习俗和精湛的制瓷工艺,共同奠定了窑头窑独特的产品资源优势,具备了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窑头窑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重中之重。但现场保护仅划定了保护范围,保护方案尚未编制。遗址内的窑址和村落长期失修;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管委会层级低,市场职能与政府职能重叠。与窑头镇政府及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困难,工作进展缓慢,体制机制明显不够灵活。
虽然窑头黑瓷烧制技术被列入(二)产业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窑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建设于2011年全面启动,但管理委员会于2019年正式成立。但园区自建设以来,一直缺乏省市相关配套政策,吃、住、行、购、娱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政府对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有限,特别是重点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和科学的功能区分,一系列服务市场主体的平台尚未搭建,园区承载能力不足,对市场主体吸引力不强,招商引资工作面临困难。
(三)人才队伍素质普遍偏低。
kmode-color: #A3A3A3;">尧头窑现有8家企业,全部是作坊式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产品以碗、碟、壶等传统民用瓷具居多,结构单一、实用性与美观度较差,与市场关联程度低。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非遗传承人17人中,初中学历4个,其他均为小学学历。园区没有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机制,黑瓷制作技艺几乎后继无人,陶瓷产业现有人才队伍很难支撑起产业的发展。(四)陶瓷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尧头窑目前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尽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媒体宣传方面,现有宣传仅是一些零散的宣传。在展会宣传与学术交流方面,除润昌德瓷业参加省市会展、推荐活动外,其他均在县域内利用节庆活动宣传,甚至无宣传,没有参加有关陶瓷的大型博览会以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尧头窑的深厚文化底蕴未得到充分展现。县级没有申请陶瓷产品公共品牌,各个作坊无自主品牌,尧头黑瓷的品牌辨识度总体上较为模糊。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区域黑瓷文化。注重挖掘尧头黑瓷传统文化,将尧头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融入到黑瓷产业发展中,通过文化赋值、政府赋权、社会赋力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由遗产向资源的动态转化,打造区域独特的黑瓷文化。注重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黑瓷文化的独特优势,突出“大陶瓷与大文化”融合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与产业发展主线,深入挖掘黑瓷文化潜力,放大尧头黑瓷产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推动黑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融入瓷器产业发展中,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的资源模式,赋予尧头窑传统文化资源以价值,提高其文化含量,并且在历史遗产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瓷器产业创新与实践,创造新的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化。
(二)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以创建国家AAAAA景区为目标,以黑瓷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挖掘尧头黑瓷文化与关中文化、渭河文化、黄河文化潜力,以瓷兴产、以瓷兴文、以瓷兴旅,促进全业态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模范市澄城节点、全市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陶瓷产业发展先行区。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文”上做文章,以“融合”为切入点,凸显“民间”“黄土”“黑瓷”“遗址”个性。综合分析园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要素,统筹古窑址、古村落和工业遗存,科学设置园区功能,合理规划园区基础设施、文化保护、产业布局。精确制定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分层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和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等,体现可持续性。
(三)大力宣传黑瓷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形象。建设尧头黑瓷遗址公园、尧头黑瓷博物馆,通过媒体宣传推介、大型展会宣传、出版系列书籍、学术交流等途径,深层次挖掘尧头黑瓷文化内涵,大力宣传尧头窑陶瓷文化。抓好线上、线下综合、立体式宣传,使更多人了解黑瓷文化的脉络,提升黑瓷文化的交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成立黑瓷文化交流联盟,与业界专家共同分析讨论,准确厘定尧头黑瓷文化的历史价值,提升尧头窑品牌的文化定位。同时,将文物元素与陶瓷元素相结合,研发更具文化内涵的陶瓷产品;做好“尧头黑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传承和保护,研发“尧头窑”陶瓷公共品牌,争创产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老字号品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智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四)建立黑瓷产业园区,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建设尧头黑瓷文化产业园,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园区内企业优势互补、集聚发展。支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内合作,进行细化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经济循环链条。与渭南市高等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学生实践基地、陶瓷教学基地等,合作培养人才;积极与中国青瓷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对接,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培训中心、研究中心,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做好“陶瓷+”文章,开发系列文旅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创业、创客云集的“窑洞民居特色文化小镇”和“关中风情影视基地”,提升窑洞民宿开发建设和运营品质;发掘洛河流域餐饮文化魅力,创新陶泥、瓷浴等养生健康休闲游模式,增加游客体验效果和参与度。(通讯员:杨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