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她又甜又撩,创业大神他撩我[甜]

我(@EmacserVimer)是互联网生产和研究第一线的创业者,也是兼职自媒体创作者。作为悟空问答最早的签约作者,我经历了悟空问答的每一个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写了2000多个问答问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一两句话的早期回答)。目前问答题总阅读量已超过2.5亿,获赞超10万,总收入15万,粉丝超4万。今天收到悟空问答的官方邀请,分享一些创作心得。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我的头条账号下留言。我会告诉你一切。

我跟今日头条的缘分,为什么我认为大多数创作者应该选择今日头条

,我大学的专业是CS,这让我很早就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但是我的个人博客主要还是靠博主的影响力,很多人会去鸟哥这样的大神的博客,没有推广。但是普通人没有这样的影响力,博客基本上只能在小圈子里传播,局限性很大。

我比较早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无人驾驶都有过研究或学习,但到目前为止,推荐引擎是最成功、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YouTube的出现让推荐引擎技术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今日头条是全球第一个综合推荐引擎。推荐引擎改变了整个内容行业的分发效率。从今天头条诞生开始,我自己就成了种子用户。

今天的头条本质上是一个推荐引擎。与传统内容平台相比,分发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分配策略对每一个创作者都更加公平。头条内容以UGC内容为主,让更多普通创作者获得更多平等的曝光机会。相比个人博客,头条积累了上亿用户,这些红利免费分享给每一位创作者。这种平台效应是个人博客所不具备的,所以头条往往适合影响力不足、创作能力充足的个人创作者。

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写悟空问答?

问答的创作门槛是所有内容形式中最低的。图片和答案多次获得青云奖,两次获得青云计划月奖5000元。我个人认为在视频(包括Vlog)、图片、答案三大内容形式中,问答的门槛相对最低。你需要策划视频创作,不适合像我这样不爱露脸的创作者;你在图形创作上要从问题和思路入手,门槛也比较高;问答的好处是不需要花时间思考,问题的方向就是你想思考回答的方向。不需要从0到1完全创建,大大降低了创建的门槛。

只要问答不容易淹没在信息流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问答是最不可能淹没在信息流中的内容形式。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只要是热门的,虽然算法偶尔会推荐,但是慢慢就会热起来。问答完全不同。很多大v会回答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搜索相关问题时,就会出来。只要有人回答一个问题,本质上会再次增加算法曝光的可能性,所以问答可能会重新进入一个“热流”,这是问答的独特优势.

为什么选题真的重要吗?为什么推荐大家要保持高垂直度? 以百万的价格看完这篇文章得到十几块钱,为什么以一万的价格看完这篇文章得到一百多块钱?问题本身有好坏之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般行业的专业问题、同步问答都不是烂大街的问题。只要你的试题阅读量不算太差,最后的收益也不会低。

我强烈建议你必须保持极高的垂直度。虽然我只是一个兼职创作者,但我仍然尽最大努力保持问答和图形内容的垂直。我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我在图文和问答方面写过一些关于篮球和足球的文章,但我基本上专注于写作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只有发微头条的时候才会比较放纵。

p style="font-size:15px;">较高的垂直度能够极大地提高你的账号权重,还能够给你吸引来持续稳定的粉丝,一般来说只有特定领域的粉丝才会持续关注特定领域的内容,垂直度也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算法是愚蠢的,算法只会按照特定的逻辑来工作,算法会根据你在不同领域的创作来调整你的权重,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内容能否更加精准地推荐给目标用户。


  • 粉丝是你的衣食父母,主动多跟粉丝互动

粉丝阅读你的内容,你将获得20倍收益,这是悟空问答的每天收益提醒通知,我这么说你能明白粉丝的重要性了吧。我的问答收益里面经常有一半以上都来自粉丝,粉丝贡献越高说明你的粉丝忠诚度越高,你的账号价值就越高。


做互联网的都知道深度运营。阿里、美团为什么要坚持做节日营销?星巴克为什么要做熟客管理?李子柒团队为什么还要做粉丝抽奖活动?这些本质上都属于深度运营,人都是有视觉疲劳的,再好看的美女你看多了也会觉得麻木,一旦麻木了粉丝也就走了。


那么怎么维护好你的粉丝呢?我简单的总结了几点,第一点:你能保持好足够的垂直度,这样专业领域的专业粉丝才会不断地看你的内容;第二点:垂直的同时内容还不能千篇一律,推陈出新才能让你在粉丝面前保持持续惊喜;第三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度,让别人能够不断学到真正的知识,让你的粉丝觉得你是可以不断挖掘的;第四点:多跟用户互动,抽奖、回复评论都是很好的方式,增加阅读时长、阅读频率和涨粉全靠这些了,评论互动还有个好处,你往往能够从跟别人的评论互动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


  • 保持原创、持续创作,更多地创作“大众看得懂内容”

一定一定一定要保持原创,这是基本法则。尤其是你想要拿青云奖的,或者说长期想要做好这个账号的,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原创性,抄袭和洗稿都是无耻的,那些抄袭的大V最后什么下场想必也不用我多说了。


一定一定一定要持续创作。官方策略似乎变了,算法策略好像不同了,产品逻辑好像有不一样了...任何平台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这其中大多数是正向的,可是也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很多创作者就因为调整过程中的不顺利,把创作暂时搁置了,想要等到一切都明晰了之后重新创作。我想要强调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间断性、目的性太强的创作习惯非常不好,在这样的过程中你的粉丝、推荐、收益等权重也可能受到影响,这样做最后一定会得不偿失。


一定一定一定要创作“大众看得懂的内容”。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提个问题,大家觉得头条上的用户是关心深度学习的多,还是关心马云的多?创作者要更多的创作大众化的内容,尽可能把比较专业的知识点更加通俗的传递给读者,假设你的文章全是复杂的物理公式、数学公式、深度学习算法,你认为头条上有几个人会看你的内容呢?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核心要素就是因为他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和例子把复杂的知识点传递给大家。你得明白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有哪些,你的目标用户又是什么,你要传达的内容是否大家都能看得懂。


  • 不要过度沉迷研究算法、尽可能多地研究用户

推荐算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的地方在于每个算法细节都会非常麻烦,当你阅读的时候,你阅读了文章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你是点赞了还是分享了,评论了还是举报了,等等这些行为都需要算法去计算。


不过对于创作者来说,推荐算法也可以足够简单,关键字怎么处理、标题措辞和分句怎么处理、文章分段又怎么处理、配图策略是怎样的,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则你就可以为了迎合机器算法去专门针对性创作,事实上这样也确实非常有效。大家知道得比较多的青云体、迷蒙体,这些都不是正向的,长期来看对于自己的账号也是弊大于利。


我建议大家还是尽可能去研究你的用户,不是研究怎么用标题党去抓用户眼球,而是研究你的用户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内容,研究你的内容能够给用户带来哪些真正的价值,好的内容本质上是知识。


  • 多读书能够让你下笔如有神、让你拥有更加发散的思维逻辑

创作的前提是首先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从小就有读书的习惯,这可能跟我的家庭环境有关,爸妈对我的教育也比较开放,我总是能够自由地安排我自己的学习。中学时代我自己就看了很多编程、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方面的书籍,看了很多企业家、科学家传记,大学之后又看了很多互联网、创业、金融、法律方面的书籍,这些经历让我拥有了非常多的知识储备,写作的时候总是能才思如泉涌。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览群书才能让你的思维更加发散

多读书,同时建议大家看书的时候,除了专业领域的书籍,尽量不要挑。除了买纸质书,我自己还喜欢用微信读书,微信读书的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看,你可以像我一样专门申请一个微信读书小号看书,这样你就不用被别人干扰。


创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能够保持很好的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高你的专业性、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你还需要长足学习,这样才不会才思枯竭。希望每个创作者创作过程中要戒骄戒躁,不要太在意短时间的收入高低和粉丝多寡,你只要知道坚持一定会有收获,那么你一定会做好。


很多人说自己时间不够用,我给大家算一笔账,我如果上班不开车坐地铁的话,那每天我会多出来两个小时的地铁时间可以用来创作,学生时代实习工作那一年,我一年下来在地铁上看完了20多本书。少打一局游戏,少刷一会儿抖音、快手,你又可以多创作一点内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都是何必呢?我只是想强调,做这些事情总比开车在路上堵着,总比看几个小时肥皂剧要合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