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采访创业者可以问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采访

东方记者傅文静。com,6月6日报道称,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创业的点子有上千个。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徐培源则有着不同的“脑回路”。在他眼里,其他企业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他所有的潜在客户。如今,他和团队伙伴正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做企业家背后的企业家。”

高中时就想创业

来自东北“四五线小城”徐培源的自述,硕士期间主要研究高能激光的无线能量传输。这个平时喜欢弹吉他的男孩说,他不想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我喜欢折腾,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因此,他从高中就有了创业的想法,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探索并实现自己的想法。

“本科阶段不是创业,就是解决身边同学遇到的问题。”徐培源第一次回忆起“创业”的过程,那时他还是大一新生。为了防止雾霾,他打电话给几个朋友,去药店买了一些口罩。“然后我戴上口罩,站在雾霾里等着同学上课,去教学楼门口卖。”这次口罩大甩卖给徐培源带来了“人生第一桶金”。虽然金额不多,但他尝到了“创业”的快乐。“但此时的眼界还不够开阔。我只是做了一些线下零售,反向买卖,天花板很低。这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徐培源说。

真正的创业之路从硕士开始。2018年底,徐培源加入了交大创业学院第九期“鹰隼工程”,选修了创业学院开设的创业课程。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历任企业家。“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深深激励着我。在创业学院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渐培养自己真正的创业理念。”

徐培源在工作

失败中汲取经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创业的过程中,徐培源有过失败的经历。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徐培源就发现考研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设立一个名为“梦马考研”的项目。“一句话,就是让世界上没有难考的研究生。”徐培源希望建立一个分享和传递自己考研知识和经验的平台。

“我们准备从一个考研排名查询工具入手,圈出第一批种子用户,实现项目从0到1的冷启动。当时低成本推广一周,小程序用户净增6万,微信官方账号粉丝4万。从项目开始,到项目开发、上线、运维,只有一个想法,除了累,一切都很顺利。”徐培源说。

但是当时他只想着做一个免费的小程序来帮助考研的学生,并不想尝试任何方式去实现,也没有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做出改变,导致团队长期努力,只看到后台粉丝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学生团队来说,项目的回报期太长,每个团队成员都很累。另外,这个时候有合伙人选择退出,整个项目无法维持,最后后悔失败

。“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创业失败的打击。”徐培源回忆道,“失败不可怕,我输得起。但是我怕辜负了这么多和我一起创业的同学和伙伴,那段日子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这次失败让徐培源日后坚定了一个信念:先让团队活下去,再走出去,不辜负每一个创业伙伴的信任。


徐培源和他的团队伙伴


换思路收获灵感


徐培源的创业灵感来得颇为特别。在上创业课程时,创业学院的赵旭院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组建团队,并上台讲出自己的创业想法。“我听了大家的想法后,发现同学们的项目都很有趣,但是大多数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且只是一个想法。”这让徐培源突然意识到,同学们的这些项目距离项落地“只差一个程序员”,而这带给了他创意的灵感。“我就上台说要做一个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服务于每一个创业团队,帮助大家的项目落地。”赵老师听了之后告诉徐培源,每一个在场的团队都是他的潜在客户,“项目大有可为。”得到老师的认可给了徐培源极大的鼓舞,也坚定了他开创项目的决心。“后来也确实如赵老师所说,宣怀班的同学们,成了我第一批种子用户,帮我实现了项目从0到1的突破。”


在创业方法论的启发下,徐培源开始了目前进行中的创业项目——梦马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徐培源与创业伙伴一同对最初相对稚嫩的创业想法进行了修正,最终总结出一个相对完善及可行的方案,并注册成立了上海名邦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起步运营期间,创业学院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并对接了许多客户以及导师资源,由此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开始为包括“孺牛乳业”、“半亩校圈”、“存英体育”等校内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一年多以来,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口碑的积累,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从单一地为互联网初创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延伸至为转型期的传统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支持与配套服务,同时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发展方向。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整个团队都变成了线上协作和办公,没有办法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刚开始办公效率有一些降低,但是疫情也让我对我的项目有了更层次的理解。”徐培源说疫情之下有时间去缓冲和沉淀,“可以拓展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让我的项目更多元化,生命力更顽强。”


一路走来,徐培源说创业最大的收获是一群志同道合、不甘平凡的朋友。同时对自身的能力短板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会更有针对性地去锻炼自己、磨练自己。


“只要有想法,就去做点什么。”当被问起对同辈有什么心得分享时,徐培源说,“付诸实践,最差的结果不就是创业失败重新再来吗?可万一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