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晚饭后,几位同学被邀请去附近的电影院看一两部电影,交流观看经验。有时候几天讨论的话题好像和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正在离我们远去。如今生活在凯里这样的小城市,电影给普通大众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带着怀旧和追忆,记者近日走访了凯里市的几家影院,聆听了一些电影人或影迷讲述的故事。
影城观众看电影主要是尝鲜
凯里市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嘉里国际影城于2011年1月正式开业。是2010年黔东南州招商引资项目。由国家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直接监管,现已移交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记者在直播间了解到,直播间共有6个大厅,可容纳近800人。电影主要以2D和3D形式放映。2D电影白天票价50元,晚上60元,3D电影全天票价80元。
工作室执行总经理雷邦义说,过去一两年,75后、80后主要是来看电影的,学生占比很小。据最新统计,本月3月1日至24日,学生看电影的比例仅占5.2%。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相比,25岁至40岁的人群明显呈现出“反转”现象。当然,在寒暑假,学生的比例可以上升到30%左右,但并不是看电影的主要群体。
“目前亲子群逐渐增加,尤其是周末。”雷邦义说,现在很多家长选择周末带孩子去电影院看孩子喜欢的电影,他们会主动迎合孩子的喜好,尽量在周末安排一些带有亲子主题的动画片或电影。
谈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影响电影院的运营和发展,雷邦义认为,在网上看电影和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不一样的。一般选择看电影的观众在新片上映的时候注重新鲜感,在电影院看的时候享受氛围,所以两者冲突很少。
观众群体方面,与嘉里国际影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凯里大十字、小十字附近有几家小电影院,收费相对较低,更容易吸引农村人或进城打工的农民。
一家小影院的老板说,他的影院总面积只有236平方米,分为两个放映室,可同时容纳110多人。
每天来看电影的几十个人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朋友,他们来这里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累了或者有休息时间,花10块钱,也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方式。其中有周末来市场的农村人,也可以算作看电影的主力军。
记者走访发现,其他影院的情况与上述情况大致相同,基本上,大型影城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市民休闲方面,而规模较小的影院更多是农民工朋友的休闲驿站。然而,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的:早期采用新电影和疲惫后的休闲。
观众钟爱电影是原动力
陈先生是凯里某单位的年轻员工,也是凯里人。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他在黔东南师范学院读书。当时市区网吧很少,他放学后经常去娱乐的地方就是电影院。
“我们宿舍有8个人,包括4个粉丝,我就是其中一个。”陈先生说,这些年来,只要有空,他都会去看一两部电影。虽然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他热爱电影。
正在凯里世纪城CC国际影城看电影的张先生说,他在附近的一家公司工作。因为生意通常在早上进行,所以他经常在下午有休息时间,尤其是在周末。他基本上带着6岁的女儿看动画片之类的电影。
“喜欢看电影是不可否认的。当然,当她和女儿一起看的时候,她会一直问这个问题。不经意间,她觉得女儿似乎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张先生说。
虽然不同的影城或影院有着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消费水平,但大多数影迷认为,下班后和闲暇时间看电影,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影城或影院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
部门规范管理,运营稳定
凯里记者
市文体广电局获悉,目前凯里市有9家影城和影院,因为在管理方面都实现了规范化,所以营运情况还是比较稳定,都是处在盈利的状态。据该局广电科科长袁大权介绍,在凯里市电影放映这方面,共为两个部分,一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这属于州委州政府的民生工程,从今年1月份开始,将在一年时间内让凯里所辖的225个行政村,每个月达到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今年共计要放映2700场。而且,实行的是县(市)、乡(镇)、村三级管理,并开启GPS视频监控,确保不出现虚放瞒放现象。
二是城市影院。从去年开始,将各个影城和影院的放映设备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在改造前有13家,改造后有9家,其放映影片全部由国家广电总局提供,这样就保证了影片的规范性,也最大化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见习记者杨光乾 实习生吴茗燕 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