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积极探索推广“智慧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模式,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图为南浔区城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体验机器人监控系统。刘春晖摄(人民图片)
可穿戴设备、自助测试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近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被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111种养老产品、120项养老服务入选推广目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养老产业的升级,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养老产品和服务进入养老机构和“普通人之家”,使得养老更加智能化、健康化。
政策助力 前景光明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上,多功能机器人产品备受关注,数十家国内机器人公司和10多家国际参展商带来了众多智能养老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和应用解决方案。其中,康复训练机器人、中医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在养老行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到康复救助、智能陪伴、远程医疗……近年来,各类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迅速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在防疫期间,养老产业向线上市场转移速度加快,智能养老产品也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大趋势下,政策加码。目前,我国已连续4年开展智慧医疗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和智慧医疗应用试点示范。今年7月,第四批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作已经启动,进一步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抓住机遇,加快布局。今年5月,安徽省发布了未来五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传统养老产业基础上,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省智慧养老产业体系。
上海近日发布首批智慧养老12个应用场景,涵盖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怀等多个类别。除了认知障碍老人防走失场景、卧床老人护理场景等常见的养老需求外,这些场景很多都是防疫期间产生的新需求,比如非接触式智能消毒场景。
科技支撑 插上翅膀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2.5亿,残疾老年人4000多万。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专家指出,中国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增强,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也有一定提升,为智能养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加快老年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科技研发。
专家认为,规划对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作出了部署,有利于智慧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加大科技对老年人健康的支持力度,加强老年人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
近年来,数字化
类更多、品质更好、品牌更优的养老产品。“随着我国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强大支撑。智慧健康养老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融合,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说,国家政策层面不断提升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将成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共享 优化供需
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养老的培育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智慧养老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尚未共享互通,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智慧养老的供需匹配仍存难题,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老年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对于信息的共享互通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应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同时,进一步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区域之间智慧养老技术、信息、平台的整合与共享。
对于供需的问题,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表示,智慧养老的发展目前存在“三重三轻”: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她说,相关产品应当从满足老年人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和解决机构管理中的痛点出发,让技术运用和需求满足之间更好衔接,同时应做好持续有效的服务支持。
专家指出,除了贴近老年人需求以外,智慧养老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升级产品和服务、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实体服务融合、培育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发力。上海市养老产业协会首席专家殷志刚建议,应将智慧养老产业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中,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记者 刘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