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熊帮帮,创业小小熊

有着“中国家电之都”美誉的广东顺德,诞生了包括美的、格兰仕在内的众多全球家电龙头企业,并由此催生了包括五金配件、电机、家电控制器、压缩机在内的全球最大、最全面的家电配件产业链。优质的产业链土壤不仅灌溉巨头,也滋养了一大批创新驱动的小家电企业,其中小雄电器最为优秀。

2005年,帮老板做了10年家电研发的李易峰,用自己20多万的积蓄下海创业,成了自己的老板。在竞争激烈的小家电“红海”中,他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白手起家,实现年收入36.6亿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小雄电气是如何起步并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的?近日,《证券时报》执行副总编周一带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小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董事长李易峰进行了深入对话。

电商红利撬开第一桶金

周一:李先生,根据你的简历,你是技术出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技术工作多年。能否分享一下你从技术人员到创业者的创业之路?

李易峰: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从哈工大毕业后,长期从事家电行业的技术研发工作。10年来,我从技术员、工程师一步步成为R&D的负责人,感觉自己走了一条坚实的路。我曾经在创业和继续工作之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带着2005年试一试的心态出海了。

回顾创业之初,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开发的第一款产品是酸奶机,当时在市场上还很少见,产品设计好之后很难找到工厂给我们代工。我带着两三个人在一个7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完成了第一批2000台酸奶机的加工。

采访:证券时报执行副总编周一(右)

嘉宾:小雄电气董事长李易峰

星期一:你们最早的订单是怎么来的?

李易峰:现在,我们正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最早的渠道是搜索平台和互联网交易平台。当时做网络推广的成本也很低,主要靠自我精进,尽可能多的发布信息,提高曝光率,从而和最早的客户建立联系。

周一:贝尔在创业之初就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如何看待对企业后期发展的影响?

李易峰:我一直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我们创业的时候,资金非常少,没有条件做常规的大众家电,只能把资源集中在酸奶机这样的小众创新产品上。

在确定了产品方向之后,我们在渠道方面也重点关注互联网。2005年,只是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萌芽发展的开始,互联网从早期的通讯工具逐渐升级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此外,当时我们处于创业初期,在互联网上大力推广和交流,想尽一切办法赢得客户的信任。现在回过头来看,小雄电器的成长确实一路享受到了中国电商红利的爆发。

周一:小雄享受国内电商发展红利,但现在电商整体增速放缓。你认为电商红利还能吃多久?未来会有衰退的迹象吗?

李易峰:过去电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小雄的发展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目前我认为电商经济还没有到衰退的地步。据我了解,电商已经成为成熟的主流渠道,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仍会有很多变化和创新。例如,近年来,新的运营模式,如soci

就我们而言,小雄品牌的崛起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期,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指望电子商务像十几年前那样爆发了。因此,我们将更加关注产品本身,并继续推进

出新的产品和品类,挖掘新的用户,开拓新的渠道,其中包括线下渠道,还包括海外渠道。对于企业而言,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多的。


用户导向开启品类裂变


周一:从第一款产品酸奶机发展至今,小熊电器现在有多少款产品?产品品类是怎样扩张起来的?


李一峰:当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酸奶机之后,我们也仔细分析过它的消费人群,发现主要都是一些偏年轻的、追求差异化的人群,其中很多都是大学生或者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比较高的接受度。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用户特征,我们就开始着手做了第一轮的产品品类扩张,比如电热饭盒、豆芽机等。


到了2009年的时候,小熊已经形成了几大产品品类。当时在战略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把现有的几个品类做精做深,还是继续扩张更多的品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前前后后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请教了很多“外脑”。最终在2010年,我们定下了清晰的战略方向:继续扩张更多的产品线,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所以2010年以后,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品类扩张的力度。发展至今,小熊大概已经形成超过60个产品品类,500到600个SKU(产品型号)。当然,我们大的产品范围还是在小家电,不会跨界。


回看当时的决定,我们认为还是正确的。因为当时我们已经锁定了目标人群,站在用户的维度考虑他们的需求,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没有局限于几个现有的品类,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周一:有没有分析过小熊现在的主要用户群体?


李一峰:现在小熊的用户群体已经比较宽泛了,从大学生开始到四五十岁的人群都会覆盖。


其中,核心重度用户主要集中在女性,特别是宝妈人群上。她们成家有小孩,而且有一定经济条件,对生活品质也比较有追求,是我们目前重要的消费群体。针对这一人群,我们着重推出了一些母婴电器,包括婴童产品,销量也比较好。这个群体的购买频次比较高,有些人甚至买过十几件小熊的产品,公司出新产品也会保持关注,对小熊品牌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针对重度用户的需求,我们也会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外观颜值,例如“萌家电”就是一个方面,给用户传递一种亲和感,品牌属性也更具亲和力。


周一:有没有统计过公司发展至今一共售出过多少件产品?覆盖了多少用户?


李一峰:公司发展早期一年的销售数量不大,但近几年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例如,2020年公司销售的产品数量大概在三四千万台。据我们统计,截至2020年,购买过小熊电器的用户数量应该已经超过了1个亿。


差异化创新推动良性增长


周一:家电行业的竞争这么激烈,您认为家电行业的钱好不好赚?


李一峰:家电行业也可以分为大家电和小家电,我们主要还是集中在小家电。当然,这个行业赚钱肯定比较辛苦,因为小家电本身的行业门槛并不高,从业企业的数量很庞大,属于一个高度市场化、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的起起落落都很快,想要做好每天都要很拼。


但从另一维度来看,相比较大家电,小家电又是一个比较活跃和开放的细分行业,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常说,大家电主要就是那几个品类,空调、冰箱、电视等,市场常年比较稳定。但小家电多达数百个品类,而且每年都不断地有新的品类产生,每年都会诞生一批爆款新品,这就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增量空间。


从大的环境来看,小家电行业与中国整个消费升级的趋势是高度关联的,小家电除了具备电器的功能属性,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快时尚属性,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商品。所以这个行业整体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增长也比较良性。回看过去,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周一:在小家电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您认为小熊电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一峰:事实上,小熊电器创业的第一天,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小熊能够在这样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我刚才说的小家电行业有持续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追求差异化创新的竞争策略。我认为,差异化创新是比较符合小家电行业特征的一种策略。我们第一款酸奶机产品的推出,本质上也是差异化创新。一直以来,我们很少与家电同行做硬碰硬的竞争。乃至未来,差异化创新依然是小熊电器的主要发展策略。


小熊电器增长的另一个维度在于捕捉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如今90后、0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与上一代人差别巨大,对于新品牌的接受度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对于颜值和时尚的追求越来越高,很多传统品牌在这些方面不一定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些恰恰是小熊的优势。


事实上,这些年市场上熟知的几家大型家电巨头,其实很早就已经踏进了小家电领域。但由于整个市场的蛋糕比较大,再加上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体现,我们和他们在在产品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品牌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太多直接竞争的情况。


周一:您刚才提到小家电的创新空间很大,未来有没有别的企业通过创新超越小熊的可能?


李一峰:是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颠覆,要么是你颠覆别人,要么是别人颠覆你。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是否存在被颠覆的风险,我们对这些问题也一直都有思考。


如果说我们比较单一地依赖某几个品类和产品,那么被别人颠覆的风险就很大,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我们的采取的战略就是更丰富的品类和更高频地推出新品。当我们的品类足够多,就降低了对单一品类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颠覆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把创新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高度重视创新。在主观上,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贴用户感知他们的需求;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相信这些举措能够让企业稳定地发展。


周一: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影响,但小熊电器反而从中受益,业绩一度大幅增长。如今回归常态后,您怎样看待疫情带来的业绩波动?


李一峰:现在回头看一年前的疫情影响,我们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当时疫情突如其来,对各行各业都带来冲击,但疫情对小家电行业带来了相对比较正面的驱动。因为很多人必须待在家里,生活小家电的需求出现短期井喷,所以可以看到,公司去年上半年业绩出现爆发性增长。


不过伴随着疫情防控见效,到了去年三四季度,行业逐步回归常态。现在来看,疫情在短期内加大了行业的波动,消费者的需求在短期内可能有过度释放,回归常态后也会带来短期的需求下降。从长期来看,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也让小家电更多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的正面影响。


新时代下的管理挑战


周一:我看公司生产线还有不少工人,公司有没有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李一峰: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大趋势。最早在2005、2006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的一线员工工资大概只有五六百元,到现在一个员工大概要五六千元,整体上涨幅度接近10倍。未来持续上涨也是大概率事件,现在整个制造业用工的需求还是持续紧张的。


周一:如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您怎样面对这一压力?


李一峰: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伴随中国整个经济层面不断发展,大家的整体收入水平都在提高,这也会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我们消费品企业而言,这也是好事。只有大家购买力提升了,才会有更多需求出现,我们才有更多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市势必会对企业成本带来压力,也比较考验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如现在90后甚至00后持续进入工作岗位,与过去老一辈工人的管理模式就有所不同。


老一辈的工人可能更吃苦耐劳,也更看重薪资收入,传统的计件模式就比较适合。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诉求上有所不同,不再是单一维度追求多劳多得,需求更多元化,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尊重。因此我们现在也在不断改善,例如饮食居住条件的提升、工作强度的控制,更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等。总体来看,我认为新一代的年轻工人也并没有某些舆论所形容的很难管理,主要是在管理方式上要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还有公司制造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公司的工厂都在陆续建设升级,包括我们现在新搬迁的总部,也是去年底刚刚投入的新工厂。制造能力的建设相对比较重资产,在配置上也需要一些时间。当公司整个系统化的制造基地成型后,自动化程度会大大提升,对于整个的产品品控、生产效率等方面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双循环”助推中国家电走向世界


周一:从行业角度来看,您认为中国家电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地位是怎样的?


李一峰:我认为,从综合能力来看,目前中国的家电行业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了。行业走过了一开始的完全仿制,到掌握部分技术,再到如今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乃至引领创新的整个过程。


现在的家电行业,考验的是一整套综合实力,包括生产制造、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等等。综合来看,我认为中国家电行业在这些能力上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家电产能都在中国,这与行业高度市场化的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


周一: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家电制造业成功走向世界?


李一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家电行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开启市场化发展的行业之一,从一开始就与全世界的企业同台竞技,没有享受过提多产业保护和扶持政策,但在充分的市场化竞争中,反而锤炼出自身的竞争力。我认为可以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需求侧来看,中国本身具有超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整个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国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对优质家电产品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到达天花板,这就为中国家电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需求侧也会倒逼供给侧能力的升级。很多年前,都是海外把创新家电产品引入中国,国内企业跟风仿制;但随着国内消费者不断提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更贴近消费者的中国企业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推出创新产品,然后把国内的创新成果推向世界。从家电产品创新的维度、品类的丰富度来看,现在中国已经远远超过海外了,也能够向全球输出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力的产品。


总结下来,在家电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一个不断互动、不断升级的过程,需求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倒逼供给侧能力的提升,供给侧的升级又会拉动新的需求增长。事实上,这也和中央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高度吻合的,家电行业就是一个能够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地较为明显的行业。在我们看来,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家电行业创新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