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来,券商和基金公司积极做好“非交易转让创新”业务准备。不过,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次采访中了解到,这项业务是否值得鼓励和推广,在业内存在争议。
在讨论这项业务时,业内人士反思了“新股不败”的神话和新的市值体系。有人认为“市值配售”是审批制下新股行政控制的产物,“非交易转让与创新”则是市值配售制下诞生的“创新业务”。
如今a股市场进入新时代,——注册制改革落地。不少市场人士指出,市值配售制度已不再符合注册制的精神内涵。然而,对于是否改变、何时改变、如何改变,业内仍有不同的看法。
怎么来?争什么?
最近,券商和基金公司都在围绕“非交易转让和创新”的业务进行培训,等待政策的开放。
据了解,注册IPO项目线下询价涉及7类专业机构投资者,但“非交易转让与创新”业务能够满足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线下创新的需求。一方面可以盘活闲置的存量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分享新经济企业的红利。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非交易转让与创新”源于市值制度,但这一业务的动机与市值配售制度的初衷存在“冲突”。
上海某券商营业部一位人士表示,新股发行制度之所以采用“市值配售”,是为了将更多长期资金引入a股;但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做非交易转让进行短期套利,不需要真金白银来构建自己的底仓,为二级市场提供流动性,违背了“市值配售”制度的初衷,对为自己买单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公平。
上海某证券公司的一位资产经理告诉记者,“我不反对打新,但我反对注册制下的有旧股或买旧股的‘捆绑销售’机制。这种机制在未来股票下跌时是有害无益的。”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市值配售实际上是对新股的垄断认购和对投资者的歧视。“新股认购应允许所有有支付能力的投资者进出市场参与,因此注册制改革后应取消市值配售。”
他指出,注册制改革后,监管部门仍将“市值配售”作为行政福利给予市值持有者,会误导投资者仍将创新作为福利,无法理性看待创新的风险,盲目进行新的创新,疯狂投机新的创新。
深圳一位券商负责人表示,“非交易转让”是一种新业务,抓住了上市公司股东渴望“新股不败”神话的心理。
业内人士指出,“市值配售”制度的风险在于,注册新股的定价完全市场化,创新不再是一种能稳赚不亏的零风险投资。另一方面,市场下跌的风险会传导到一级市场。深圳某IPO项目组的律师告诉记者,如果出现重大负市场,新股中标者会大规模放弃申购,导致IPO失败。
是否改?如何改?
目前是注册制发展的起步阶段,科创板、创业板相继试点注册制;今年新增的《证券法》也宣布全面实施证券发行登记制度。是否是废除市值配售制度的好时机,市场众说纷纭。
北京一家大型经纪公司的投行总监表示,从现阶段来看,如果新的市值体系
前述上海券商资产经理表示,取消市值配售后,可以借鉴港股市场的新经验。他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方案,以100股为基数进行拆分并拿下,让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共享。同时,他反对“实收资本认购”,改为“存款资本认购”,他认为这对于资金较少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是公平的,也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资深投资银行家王表示,可以采用保证金制度。他解释说,要求投资者缴纳保证金的意义在于,他们要关注的是投资行为,而不是中奖后支付彩票钱的赌博行为。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