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斗百年,启航新征程,一心奔小康】
小康路上不能少一个人
——嘉峪关市“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残疾人幸福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不能少。”嘉峪关市残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残疾人服务水平
一大早,雄关街道德惠社区残疾居民马良善来到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康复锻炼。
德惠社区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安装了适合残疾人锻炼的体育器材,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锻炼。
2020年12月,嘉峪关市大中、德惠、友谊社区被评为甘肃省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的建成,将对提高残疾人体质、享受残疾人身心健康发挥积极作用。将进一步吸引嘉峪关市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同时为残疾人培养和储备体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嘉峪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三个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的投入使用,只是嘉峪关市残联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6年,嘉峪关市残联投资475万元在嘉峪关建设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现已投入使用。2018年,嘉峪关市长江残疾人假肢适应站建成。2020年,嘉峪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体工程竣工。
目前,嘉峪关市已形成康复护理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辅助器具适配站、职业培训基地的“311”服务体系。
爱心帮助 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
2017年,年幼的孩子李周(化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李周的母亲在社区做临时工,父亲失业,姐姐上学,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在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李周很快获得了免费的康复治疗。半年后,李周变得开朗活泼,上了幼儿园。
据介绍,自2015年起,嘉峪关市将全市残疾儿童救助康复服务列为惠民机构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投入近200万元,为全市670名16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救助康复服务,残疾儿童早期救助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还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对35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补贴。实施“阳光家园工程”项目,为6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家庭诊疗、家庭常规护理、心理援助等家庭康复服务。
让残疾人行动起来,站起来,照顾好自己,是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2020年4月,嘉峪关市残联在得知住在新城的肢体残疾人张月兰瘫痪在床需要辅助器具后,迅速向她捐赠了一张价值4500元的多功能康复护理床。
近年来,嘉峪关市残联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发放辅助器具1117件;全市各类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均获得建档服务和基本康复救助。残疾人建档立卡服务率100%,残疾人知晓率
命名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20年11月,张鹏浩被甘肃省残疾人农业科技指导中心评为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家住友谊社区的魏华(化名)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在嘉峪关市残联多年的资助下,魏华顺利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考取律师资格证,目前在北京从事律师工作。
嘉峪关市酒钢福利劳保服装厂有职工100人,其中残疾人41名。为了更好帮助残疾人就业,嘉峪关市残联先后向酒钢福利劳保厂予以32万元的扶持资金,对残疾人就业提供关键帮助。
鲜活的例子和数字,折射出嘉峪关市残联给予残疾人的温暖和帮助。通过就业援助、就业扶持和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目前,嘉峪关市残疾人创业就业人数达到2500余人。
“组织残疾人朋友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让广大残疾人朋友感受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怀,引导和鼓励残疾人朋友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嘉峪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嘉峪关市残联将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系列活动,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