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点击---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第20章 20几岁要知道的,创业赚钱七大攻略(1)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第二十章20多岁需要知道的,创业赚钱的七大策略(1)
创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创业不仅需要资本,更需要智慧和精明的头脑。用智慧创业不是一种把戏,而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操作技巧和做事方式。同时,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了解,最终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
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投资领域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职业选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你。你想工作挣钱。什么行业最好?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市场份额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当大家都在无特色的同类产品中忙着生死搏斗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在产品上稍微下点功夫,让它与众不同?
做生意,必须了解社会经济的大趋势,甚至全球经济的大趋势。经济繁荣的时候,各行各业都很忙,各种生意都很有前景。只要你有天赋,懂得做生意,黄金似乎到处都被“捡”走了。相反,总体经济形势不好,各国经济都出现了倒退。这个时候,大部分行业都会面临需求不足的压力。购买力减弱使各种业务萎缩,赚钱变得困难。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与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让金钱赶上时代的脉搏,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根据经济形势分析,决策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赚取更多的财富。商人不能只想独立,而必须了解社会经济的大趋势,甚至全球经济的大趋势。任何商人在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之前,都应该关注经济的总体趋势。
经验分享:
1992年,女商人陆友珍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投资几千万元,在广州花县买下1200亩地。
这个决定刚刚公布,立刻引起了公司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说:“陆先生,你为什么去那里买地?你知道吗,花县位于广州北部,人迹罕至,无人问津。谁会投资这样的地方?而且,目前国家正在收紧货币政策,你不怕被卡住吗?”
但是,吕友珍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当时的花县确实地广人稀,处于房地产市场的不安之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火热起来。
陆友贞的决定有她的依据。她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的发展空间将逐渐趋于饱和,因此扩大广州的城市面积势在必行。扩张的目标一定是广州北部的花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冷门。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花县撤县,更名为花都市。同时,国家决定在花都市建设中国最大的广州国际机构,建设京广铁路客运枢纽,建设花都港,打造南方最大的贸易
商场……于是花都市的地价狂涨,那些当初反对吕有珍的人此时心服口服了。吕有珍能取得成功,绝不是意外,而是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结果。
聪明的商人具备一定的判断经济大势的能力,他们经常看报纸,对经济专家的分析尤其重视。运用这些参考的材料,他们避免仅靠估计而盲目跟风。
不管做什么生意,经商的规模有多大,经济大趋势的影响都举足轻重。很多在经济变化剧烈时创业的人,由于对经济大势了解不够,以致应进不进,应退不退,有钱赚不到,错过机会,有危机化解不了,损失惨重。
顺应经济的潮流,更好创业。
富翁刘永好回顾20年前的创业经历时说:“我们提出了一句话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顺潮流事半功倍’。什么叫‘顺潮流’呢?就是我们始终把产业定位在社会需求、政府倡导的领域。这样去做就会事半功倍,少冒风险。我们是四川成都郊县的普通市民,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经济背景。靠什么?靠党的好政策,靠我们自己的努力,靠艰苦创业。”
顺潮流而动,能在竞争中找到更大的发展机会。顺潮流创业,事半功倍。国家的宏观政策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顺潮流则昌,逆潮流则亡。始终把产业的定位放在社会需求、政府倡导,或者政府制约较少、少犯错误的领域,就能更快地发展起来。
1985年,孙寅贵赤手空拳闯进了北京,他发明加湿器、矿泉壶。随着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他的矿泉壶很快打开了销路,以每月2000万元的销售额进入千家万户。有了钱,孙寅贵瞄准了利润丰厚的地产业。
青岛市有个黄岛经济开发区。省市两级投入了40多亿元进行开发,同时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商投资,但是从青岛到黄岛隔着数海里的大海。每次轮渡都要花上两个小时,碰上大雾,四五天都不通航,所以众多客商对黄岛不感兴趣。但孙寅贵考虑:青岛市肯定不会对扔在黄岛的40多亿元置之不理。1992年初春,在别人犹豫时,他果断地以200万元买下了3.3公顷土地的使用权。
回到北京后,孙寅贵感到自己对形势的发展估计还不够。邓小平南巡谈话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热潮,各省市改革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于是,他马上重返青岛与有关部门草签了再买6.6公顷土地使用权的协议。
果然,不到一个星期,《青岛日报》报道了青岛市决定修建由市区到黄岛的海底隧道。消息一登,青岛商贾云集,黄岛开发区的地价更是一天一个价地往上涨。有一位商人这时表示,愿意以2000万元的价格买下孙寅贵手中的6.6公顷地,转眼间可净赚1500万元!孙寅贵胸有成竹地说:“您就是3000万元我也不卖。”
原来,他又捕捉到一条新的政治信息:韩国外相应我国外交部的邀请即将访华。这意味着什么呢?韩国与中国山东隔海相望,由于以前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制约着韩国人在山东的投资。现在外相的来访,外界普遍猜测是签订联合公报。若果真如此,韩国客商必定会在青岛抢滩登陆,地价更会猛涨。孙寅贵又算准了两国会建立外交关系。韩国的卢泰愚总统即将访华的消息刚一传出时,黄岛的地价上升得更猛了,用孙寅贵的话说:“就是出6000万元我也不卖了。”
成功商人的投资很少失误,因为他们在投资之前会全面分析经济形势,把自己的投资项目与国家的经济走势联系起来,引导经济潮流,所以能在经济大潮中站住主流。
●富者秘诀: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在我国,这个比例尚不足1%。业内人士表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创业环境等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在创业的路上,可能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即使失败也是暂时的,关键是认清自己的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出路,为此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要有胆量与气魄,更要有灵敏的判断力。
●致富经:
1、对于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拥有资金和技术,是创业的根本,也是创业的保障。相对于无技能人员,拥有技术的创业人员比较有优势,而且创业比较有方向性,在项目的选择上少了盲从,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功。
1、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要多与年长、过来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了解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仅让你少走弯路,还能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
2、对于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拥有资金,技术必不可少,但同时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
紧紧抓住看准的行业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富人们生财有道的秘密之一是:选准行业,尽力往发财的地方去。
选一个能发财的行业,发财的速度就能更快;选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作为起点,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人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紧紧抓住自己看准的行业,不断地朝目标努力,赚得亿万财富的。
●实证分享:
松下幸之助的童年经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1894年,松下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县海草郡和佐村,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个。松下家族在松下幸之助的祖父时期是很兴旺的,是江户时代的名门望族。但是到松下幸之助4岁时,松下家的没落已成定局。
松下幸之助的全家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搬到和歌山市内,经营一家木屐店。由于经营不当,店铺不到两年就关门了。父亲松下政楠把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到米行市去经营,全家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父亲经常垂头丧气的表情给了松下幸之助压力,他开始渐渐懂事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偏遇打头风。”松下幸之助的家庭又接二连三遭遇困厄,大哥、二哥和大姐得了流行性感冒,由于医疗水平低下而相继去世。大哥的去世让松下幸之助家庭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大哥那时已经在纺织公司工作,是全家生计的顶梁柱,他的死让父母悲痛欲绝。
松下幸之助只读到小学4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养家,小小年纪的松下幸之助远离亲人,到大阪的一家做火盆买卖的店里当学徒。在火盆店里只干了3个月,主人觉得他太小,做不了什么事,便把他辞了。
松下幸之助换了一个行业,他被介绍到一家自行车店当伙计,这一干就是近6年。自行车行业在当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当时,自行车是先进的代步工具,是高档商品,只有少数人拥有,大有迅速普及之势。在这个很有生气的行业里,松下幸之助也有了锻炼自己的舞台。自行车店生意也很好,松下幸之助干活踏实,颇得主人的欢心。主人对他也不错。
20世纪初,日本电器事业迅速发展,不仅有了电灯,街道上也开始有电车了。松下幸之助感觉到,一个电器的时代已经到来,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今后,要干一份与电器有关的工作。
他在自己选准的行业与原来从事的工作之间感到两难。主人夫妇对他非常好,他想辞职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又干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他终于抑制不住想创业的冲动,连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店铺。到姐姐家他才写了一封信给五代夫妇,表示深深的歉意。
然而,电器行业并没有张开双臂拥抱他。虽然他努力往这个行业求职,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在姐夫的帮助下,他到水泥公司做了一段时间临时搬运工。那是真正的力气活,只有15岁的他,身体还很瘦弱,装着水泥的手推车十分沉重,他强撑着干,累得小便带血。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0年,17岁的幸之助进了大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当一名安装室内电线的练习工。电器行业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的行业,这对从外行转进来的松下幸之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松下幸之助刚入行时,他基本上不懂电器知识,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可是,他来到工作地,人们还是把他当电工看待,投之以尊敬的目光。用户的信赖,促使他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拼命地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多久,他就掌握了熟练的电工技术。松下幸之助非常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诚实待人,热情服务,很快就赢得了公司上层的信任。当时大阪电灯公司所承包的重要工程,几乎没有一项不让他参加。
雏鹰学会了飞翔,就要振翅高飞了。松下幸之助倾心于改进电灯插口的研究,向公司提出过改进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公司规定,职工一旦生病,就要停发薪水。松下幸之助从小身体孱弱,经常不得不带病工作。这些都促使他萌生了独自办企业的念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转机。欧洲成为战场,物资奇缺,日本的产品大量卖到欧洲,日本工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
松下幸之助的设想是生产一种改良的电灯灯头。他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了7年,他领到退职金,加上自己的全部积蓄,总共100日元。他的两位老同事森回延次郎和林伊三郎是他的支持者,加上他的妻子和内弟井植岁男,一共只有5个人,就这样办起了工厂。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研发新产品。他们甚至不知道灯头的壳体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只猜想可能是用沥青、石棉和滑石混合压塑而成,他们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摸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搞出点名堂。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总算解决了壳体制造的难题。可是,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生产出一部分样品来之后,却又推销不出去。他们拿着样品,走遍了大阪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一家销售电灯的商店都问遍,一天最多只能卖出10只灯头;10天下来,总共只卖了100来只,收入不过才10块日元。这就是他们奋斗了4个月的结果。
两位伙伴都自谋生路去了,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内弟3个人仍苦苦地支撑着。他们典当了衣物,从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松下幸之助十几次将妻子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当铺抵押借钱。
困境过后有曙光,黑夜过后是黎明。在他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之际,曾经是合作者之一的森田延次郎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一家北川电器器具制造厂对他的产品感兴趣,看过样品之后,要订购1000只电扇底座,并且不需要任何金属配件。这对松下幸之助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绝处逢生。
松下幸之助一家投入了紧张的生产,10天之内完成了全部订货。不久,幸之助收到货款160日元,扣除成本,获毛利80日元,基本收回了当初开业时的投资。
第二年年初,松下幸之助接到2000个底座的订单,松下幸之助的生意终于要大开张了。他改变小家庭作坊的生产形式,搬迁到大开町(街),租赁一座新建的两层楼房,楼上住家,楼下当工厂,并且在门口挂上“松下电器器具制造厂”的招牌。这就是后来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松下电器厂起步极快,发展迅速,它以插头等为主要产品,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和他的妻子也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除了吃饭,上厕所,机器几乎是一刻也不能停。
千锤万炼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松下幸之助细心经营,终于赢得了许多长期客户,他的工厂生产出的“电灯改良插头”和“双灯用插头”品质优良,价格低廉,需求量年年上升,市场渐渐扩大到东京、名古屋、九州乃至日本全国。而松下幸之助的财富,也随着工厂效益的提升,日增千倍。2001年,松下公司全年的销售总额为610多亿美元,为世界制造业500强的第26位。
●
富者秘诀:
富人在获得大量财富之前,大都有一些绝门杀技。其中,他们大多数人有的独门功夫就是:行业的核心技术。这是他们立足本行业的支点,也是他们创富的秘密。
有能力的富人不但是财富的富有者,也是能力和技能的富有者。他们自己本身就是行业的精英,就是掌握行业尖端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不但掌握行业的核心知识,而且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的发展,掌握和引导行业的动态,在别人的技术一般时,就能想到创新的点子。
富人们站在最适合自己赚钱的行当中,努力去赢得最大的利润,财富也就渐渐变多。对他们来说,选准这个行业,也等于选准了生财的行当。虽然在选中之前屡经磨难,在发财之前也会历经困苦,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眼光选中的这个行当,就是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立足点,是他们致富的源泉。
●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