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天津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获悉,联盟成立后共签约13个项目,聘请张、等7位院士为联盟特聘专家。
2020年12月31日,天津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聚集了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123家成员单位,覆盖航天领域科研人员1400余人。
目前,联盟共签约13个项目,包括东丽区与中国民航大学、北航大学共建中国科技园区民航大学,引进天津航达天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关村一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就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中关村科学城航天产业联盟协同发展达成合作;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航天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合作;引进石墨烯新材料、等离子纳米抛光、航天高端模组原件研发等3个项目,打造航天元器件研发、新材料等2个产业基地。
在人才交流方面,联盟从院士联盟聘请了7位杰出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系统工程与信号处理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
1949年出生,航空系统工程专家。陕西三原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1984年。现任国家两大项目“大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信号处理和航空系统工程。20世纪60年代,他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套18000g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子群卷积”和快速递归FFT的新算法,发明了“有限状态机”来实现数字系统的新结构;开辟“XOR线简化”新学科;引入图论解决极限环振动问题等学术创新。1990年后,他负责机载导弹和雷达、各种飞机和直升机的项目建立和系统工程开发。主持研究提出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总体方案。主持研究制定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和“机载系统升级计划”。获国家级、部级奖励11项,专著12部,论文200余篇。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钛合金专家,中国航空发展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专家
出生于1934年,材料科学家和航空钛合金专家。浙江上虞。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分配到中国航空发展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从事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级常务理事、《材料工程》杂志主编等。曾任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料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分会会长。长期从事新型钛合金和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创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和BRCT h
1956年生,航空发动机高温金属结构材料及热障涂层专家,辽宁盖县人。198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从事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用金属间化合物基单晶合金、单晶叶片及热障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发新型高承载温度低密度Ni3Al基单晶合金和超空冷单晶叶片,支持我国新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开发了长寿命、超高温热障涂层材料技术和新型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涂层设备,支持生产单位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热障涂层批量应用。该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应用内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发明专利80余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
1937年出生,航空动力专家。湖南启东。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留校攻读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成为国家飞行巨人
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基础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和三项重大发动机预研项目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曾担任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两项大型A计划专家委主任、总师组组长和技术负责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第四届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1957出生,航空发动机专家。江西省进贤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空军研究院航空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设备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动力分会主任。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和发展研究。主持航空发动机多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修复和改进了多型飞机发动机,提升了使用性能和寿命,解决了发动机及飞机停飞停用问题;主持研发了高超声速风洞燃烧加热技术,为实现新一代常规大型系列高超声速风洞起到关键作用。参与了国家飞机和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任国家“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国务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从事发展方案制定和研制技术指导。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2009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 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电子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
1963出生,机械电子专家专家。江苏省扬州人。1985、1987、1990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未来芯片北京高精尖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学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微系统技术及空间应用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微纳技术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技术的研究,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型化、高性能的空间微系统并实现了在轨应用;作为总负责人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颗“NS-1”纳型卫星以及“TH-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政府图书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4部。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锦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964出生,飞行器设计专家。湖南省平江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199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3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飞行器设计技术研究、型号研制与人才培养,在无人机系统设计、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系统性、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建立了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体系,发展了系列化多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30余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除了7位院士为联盟特聘专家外,还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所航空航天领域重点高校校友会负责人为联盟“引才伯乐”。西北工业大学天津校友会也将入驻联盟办公,搭建平台引进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领域人才、科研资源。
据悉,联盟成立后将在东丽临空经济区设立固定办公场所,目前,办公场所已准备就绪,近期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筹备组将进驻。今后,联盟平台将集交流合作、企业孵化于一体,设立特聘专家办公室、联盟会议室、高校企业办公室、人才交流间、宣传展厅等,打造联盟运行、参观考察、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等集聚区。
为扶持联盟快速发展,东丽区正在梳理天津市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科技、人才、产业等政策,向联盟单位推介宣传,并将建立联盟人才库、市场资源库、金融库供联盟单位共享。同时,东丽区还将建立联盟单位问题清单,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制定联盟单位人才需求清单,组团赴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