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医院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基础特色肿瘤学孵化项目”暨2021年肿瘤规范化诊疗巡诊来到南通海安市,来自启东、如皋、如东等周边地区的肿瘤专家也参加了巡诊。癌症的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如何平衡?晚期癌症患者初期治疗方案中要保留“后治疗”吗?巡回演讲也给基层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王炸方案”早点用,患者可能更获益
癌症规范化诊疗讲座海安站聚焦两类癌症:肝癌和食道癌,这两类癌症在南通地区也比较高。“经过多年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干预,南通市肝癌发病率有所降低,各项治疗做得很好。但由于肝癌的‘沉默’性质,很多肝癌患者还是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中晚期。”江苏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舒永谦教授介绍,此次巡回讲座也给当地带来了一项前沿研究。
目前,许多免疫药物被批准用于晚期癌症患者,并被用作二线药物。也就是说,晚期癌症患者如果不能使用其他药物,只能使用免疫药物。“但我们在临床诊疗研究中发现,如果肿瘤免疫药物和靶向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舒永谦教授说。
免疫医学靶向药物,在肿瘤学家眼里,是“轰炸王计划”。打牌时,先把用来“调出后方”的“王炸”扔出去。这场比赛你还能赢吗?舒永谦教授表示,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的药物使用不同于抗生素的使用,不能一步步“升级”。“开始时,使用相对温和的方案,将免疫治疗药物留到最后,可能受益时间相对较短,并诱发耐药性。”舒永谦教授说,“招聘后”可能根本用不上。采用“王炸方案”在一开始就摆脱肿瘤,尽可能减少肿瘤负荷,延长获益时间,这似乎突破了目前常规的用药方法,可能更符合肿瘤治疗的规律。“在实际治疗中,有些患者肝脏上有一个8厘米的肿块。用免疫靶向药物和化疗,8 cm的肿块直接‘没了’!这样的病人还是很多的。”
晚期肿瘤患者,期待寿命也可以以年计算
舒永谦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牛子新闻记者,江苏省医院还有很多“奇迹患者”。他们曾经治疗过一个晚期胆囊癌患者,肿瘤细胞广泛转移。患者去过国内著名医院,甚至去过国外。医生说只剩下三个月了。然而,在江苏省医院,免疫治疗加化疗被使用,效果惊人。病人的肿瘤细胞被击退,达到临床治愈。本来预测只有三个月的寿命,现在已经停了五年没有进步,生活质量也很好。该病例在2020年被写入《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改写了晚期胆囊癌的治疗策略,免疫治疗的效果被更多专家认可。
免疫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结合也会导致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以晚期肝癌为例,肝癌本身对放疗比较敏感,放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有一定的“增敏”作用。舒永谦教授解释说,放疗过程中可能会诱导肿瘤抗原发生反应,这正是免疫治疗所需要的。放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免疫治疗,两者结合力强,优势互补。“免疫药物”治疗模式在临床上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科学验证,晚期癌症患者可以有更多的一线药物选择。对于只能活几个月的晚期癌症患者,预期寿命也可以用年来计算。
《指南》 是“粗线条”,肿瘤需要个性化治疗
舒永谦教授还表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晚期癌症患者首先被确诊
初治时就用上合适的方案至关重要。为患者“拿方案”,不能机械地按照所谓的癌症治疗《指南》来做。《指南》是已经形成共识的治疗原则,它是正确的,但又落后与临床,这个“时间差”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寿命。“千人千面”,这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茅国新在临床中对于患者情况的总结。茅国新主任表示,《指南》是“粗线条”的、是框架性的指导,而临床上会遇到很多情况,是在《指南》上找不到答案的,这时候如何去应对,如何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与医生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在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上,在《指南》与个体化差异的把握上,基层的医生经验不足。
此次肿瘤规范化诊疗巡讲会,就是通过培训、面对面分享的方式,让三甲医院肿瘤科专家来分享临床中的治疗经验与做法,让基层的医生能够了解到肿瘤治疗最新的思路,学习到尚未落实到书本中的经验,尽力去消弭《指南》与临床实际的“时间差”,最终让基层患者受益。
通讯员 董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